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天网识人 中国如何成为治安最好国家之一
  • 2018/5/7 10:47:0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4月7日晚,江西省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一场容纳了60000人的张学友演唱会正在进行。

你可能不知道的:

常见监控摄像头根据外形被分为球机和枪机。枪机通常设置于室内走廊出入口等需要固定监控的区域。球机优势在于可以水平方向 360°连续旋转,更多出现于开阔空间,根据具体情况分时旋转巡航。

这些监控设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图像数据,如何高效的传输和储存视频数据,是天网工程的技术难点。连接视频光端机的光纤传输是目前最主流方案,前端到监控中心的延迟可以控制在 2 秒以内。台分辨率为 720×576,变化运动率为 70%的摄像设备,其每秒产生的数据约为 0.25MB,一天将产生 211GB 数据。要实现视频储存时间不低于 15 天,一台摄像头需要配置 316GB 以上空间。

监控科技,让犯罪分子无所逃遁

没有类似盛会推动的城市,也轰轰烈烈推进天网工程。2006-2012年,成都历时6年打造了一个超过16万个天网探头和社会探头的天网工程。2009年,重庆计划到2012年安装50万个摄像头,根据《重庆商报》报道,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投用的公共视频监控镜头40.2万个。

同样,在武汉、长沙、南昌等多个城市,过去十年来启动了多期天网工程。

以湖南长沙为例,自2011年启动“天网工程”,历时3年政府投入5.28 亿元人民币,建成公共监控摄像头5万多个,其中重点区域高清摄像头2.7万多个。长沙目的,是构建“防控区域城乡覆盖、防控时空无缝对接、防范技术融合应用”的视频防控体系。重点监控点全部采用高清红外摄像头,即使在夜间也能清晰捕捉人的面部特征和活动轨迹,5万个监控摄像头犹如5万名不眠警察,实现“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而按照十三五规划,国家已明确要求2020年,全国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100%,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100%。

这一浩大工程,从一开始就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广州市公安局就宣布,利用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抓获犯罪嫌疑人5600多名。而根据上海警方公开数据,监控摄像头2017年帮助他们抓捕了6000 名犯罪嫌疑人。长沙警方也表示,自 4 年前开始装设摄像头以来,摄像头已帮助警方侦破超过 1200 件案件。

曾经每天发生近百起抢劫案的贵阳市,也因此成为中科院评选的公共安全服务成长性最大城市。武汉市在2014年底启动第二期天网工程时也表示,2014年同比2013年“两抢”发案数下降了32%,入室盗窃发案数下降了39%。

“现在警方破案90%都来自于监控摄像头,并且让犯罪份子无所逃遁。” 对中国监控有研究的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举了一个稍显极端的例子:“我们给新疆一个很偏远的县开发了一套视频监控设备,公安局局长就因为这个设备抓获了11个全国通缉犯,迅速得到了提拔”。

此外,天网除了在打击犯罪和治安管理方面得到运用外,也用于服务群众,特别是小孩和老人的走失。

在贵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主任徐燕举例称,今年2月一天,一个四岁男孩在北京路附近走失,家人报警后,他们即启动天网工程的人像大数据系统,结果半小时不到,小男孩就在离家不到两公里的地段被民警找到。

人脸识别,让不可能成为过去

 

天网工程,往往也是最新科技手段最为广泛应用的领域。

根据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通过集合智能监控系统,就能自动锁定可疑对象,提升警戒级别以及自动报警。彼时,按照媒体报道,通过先进的光学监控,可以360度监控黄浦江两岸的所有高楼,“这种摄像头想要看多远,就能看多远。”

而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更是在天网工程中实现了首个社会化应用。而天网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人脸识别技术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结果。

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贵阳民警杨超手机出现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发出的“一名疑似全国通缉逃犯进入车站”预警,一分钟后,嫌犯被抓获。经审查,抓获嫌犯为一名已经在逃18年的国家通缉犯。

面对系统里嫌犯青年出逃时相片和眼前已白头的大活人,杨超觉得这很神奇:“说实话,如果凭人眼,我无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传统侦查民警会从发型、脸型、胡子、装束等去识别,如果时间太长,很难认出,但大数据+人脸识专业面部轮廓去判断,可实现精确识别。”一位拥有多年刑侦经验的民警说,全国在逃人员一般潜逃多年、隐姓埋名, 有层出不穷的反侦查伎俩,蒙面、戴墨镜,甚至易容术都在其列,人脸识别系统恰好能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不足,一秒就能识别你是不是那个在逃的犯人。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案例是:某地一地铁站,依靠人脸识别系统,一天抓了39个全国追逃犯,以前一年也就抓到一个,现在是一天39个,这给一线警员投下了很大的“震撼弹”。

在远离大众关注焦点的荒凉地,人脸识别也在沉默而有力地改变着格局。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当地警方已经抓了两百多嫌疑人。而且,天网工程根据这些信息,能够研判可能会诱发犯罪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大数据+人脸识别为核心的天网早已不限于嫌犯识别。比如,苏州所有监控数据,都集中在苏州公安局大数据中心,而在民警的手机里,还有“这座城市每栋楼、每套房子的数据模型,配合水、电流量,如果信息异常,系统就会预警。”

这对警方的战法和业务流程带来全面冲击。多地警方的出警模式,已由原来的巡控变成监控报警和出击抓捕模式——当一个嫌疑人出入不同管制刀具店或加油站,按传统技侦手段,除非有线索触发、线人举报,否则是不可能发现的,而人脸识别系统则会自动判断告警。

而且,以前警方没有“视频实时告警”业务流程,如今,得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业务流程改造,甚至涉及以往不曾规定的后送环节。

不过,人脸识别在天网中如今也并不是万能的。

“在北京某区,30万个监控摄像头,能准确看到人脸的2000个不到。”在安防行业17年的陈雪松就说,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监控安在3.5米高,只能看到俯视角度的人头,无法看清人脸,导致很多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难以发挥作用。

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中经常会有摄像头分辨率低、光照遮挡、数据噪声大等问题——北京奥运曾考虑在闸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通过率不达标,“85%的通过率与0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被迫放弃。那时候的人脸识别,基于模式识别,得通过人工编写算法,准确率还不如人。警方曾列装一大批人像搜索系统,因为到头来还得人工再确认一遍,“对警察伤害很深。”

因此人脸识别需要克服这些干扰,不断优化算法。在陈雪松看来,未来,步态识别将成为人像识别的核心突破,即使你易容、易装、易车,但走路的姿态是不会改变的。“步态识别无需识别对象主动配合,即便一个人在几十米外带面具背对普通监控摄像头随意走动,步态识别算法也可对其进行身份判断。”

根据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黄永祯介绍,与人脸识别需在摄像头5米以内相比,步态识别在超高清摄像头下,识别距离可达50米,识别速度在200毫秒以内。甚至,步态识别还能完成超大范围人群密度测算,对100米外1000平方米1000人规模进行实时计数。

尽管各地天网工程越来越浩大,但类似拐卖儿童、抢劫偷盗等社会治安事件仍然得不到彻底有效打击。“需要共同推进的难点还很多。”在陈雪松看来,除了技术瓶颈,这是因为天网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相互独立,各部门间的数据难以打通,不同的系统不能共享资源,各部门的数据管理权问题还有待变革。

此外,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由此带来的公民隐私,也是公众辩论话题——目前,尽管重庆、深圳、广州等地都有公共摄像头的地方规范,但还停留在地区层面,同时临标准不一、行不严等问题

对此,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也没有避讳:“到了真正的数字经济时代,这个问题肯定非常突出,届时,相信政府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相关链接


本文出自2018-05-07出版的《电脑报》2018年第18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zoe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