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3/14 11:14:0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事后监管难堵风险缺口
专车安全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常言道,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果仅有一粒,将汤倒掉即可,如果屎多了,最卫生的做法是连锅一起扔掉。近两年来,不时上演在专车平台的安全悲剧,将专车安全这一问题一再推到风口浪尖。仅以2015年和2016年发生在专车上的几次恶性案件为例。
2015年7月21日凌晨2时许,冯某某通过“滴滴打车”软件接到A小姐,行驶途中,冯某某将车辆驾驶至偏僻路段后采取暴力、胁迫手段对坐在后座的被害人实施强奸并导致被害人受伤。
2016年5月2日21时许,深圳市民钟女士通过滴滴平台网约了一辆顺风车,专车司机潘某金接到钟某后,将车辆开至某偏僻路段,持刀逼迫钟某交出身上财物,之后将钟某杀害。
同年4月20日,重庆市民周女士乘坐Uber专车时,遭遇绕路、随意加价,在周女士提出要投诉时,司机不仅辱骂乘客,还打了周女士几记耳光,并咬了乘客左臂一口。经医院诊断,周女士右脸红肿,右耳鸣,左前臂咬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等……
诚然,上述案例貌似只是个例,如果我们因此就将专车APP打入“极不安全”行列有失公允,那么来自于相关调查的一些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更客观的答案。
有关数据显示,在约过专车的乘客中,有35%的曾被索要电话,有26.4%的乘客表示曾经收到过“专车”司机性骚扰类短信。而在媒体发布的一项专门针对“专车”安全问题的调查中,有近60%的受访乘客表示在乘坐专车时曾遇到过发生纠纷后维权困难的问题;84.1%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乘坐“专车”发生事故之后究竟该如何赔偿。
面对专车平台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屡屡发生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现状,201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出呼吁“专车莫成安全洼地”。
造成专车平台屡次出现恶性事故、暴力和骚扰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的监管机制。
当《人民日报》记者问一家平台企业:“你们保障安全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时,该企业给出的答案是司机信用体系,也就是乘客评价体系——司机每完成一单所获得的乘客评价,都会被记录在其信用档案中,以供日后其他乘客参考。显然,这种属于事后的监管机制,并不能有效的保证乘客的安全。因为相对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和事中监管来说,事后监管更像是孱弱无力的亡羊补牢。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