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传统媒体“生死劫”中再启程:用户仍愿为内容付费
  • 2016/11/10 14:10:3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过去,无论在地铁还是在公交车上总能看到手捧报纸、杂志阅读的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报纸和杂志变成了手机,随手一点就可以获得海量的内容。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那条路

    不过,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网络付费订阅模式,从商业角度来看,仍然难以承担起转型生存的重任。

        2012《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希望以图像识别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将纸质载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过为该概念作为辅助的“云拍”概念并未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一篇名为《关于《京华时报》云报纸商业模式的理性思考》的文章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论云报纸炒作的多么风生水起,或者其商业模式的亮点多么目不暇接,仍然需要用户有经常性的使用行为才能算得上成功的商业模式。”

        归根到底,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依靠自己的“独门武功”,在新媒体时代找到最可能生存发展下去的那条道路。

        在这方面,各家传统媒体的探索脚步各不相同。以中国新闻社旗下的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为例,翻开《中国新闻周刊》每一期杂志的封三版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已经打造出得完整新媒体矩阵:包括《中国新闻周刊》、《有意思》、《大人的玩具》、《剧逗》、《开FUN》在内的一系列新媒体独立原创账号,已经构成了其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不仅如此,《中国新闻周刊》还为众多企业主提供定制服务和代运营,包括安利、三胞、嘉实基金等知名客户的新媒体账号全部由《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运营团队负责深度定制和运营服务,这种新模式在目前的国内纸媒行业颇具代表性。

        与《中国新闻周刊》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营收模式比起来,国内另一份大名鼎鼎的纸媒《新京报》走过的道路则另辟蹊径。《新京报》与其他很多报纸一样,不但运营着自己的新媒体矩阵,还较早的在报社内部成立了“中央厨房”式的新媒体运营部,该部门可以先于报纸采集获取业界最新新闻线索和资讯,并且根据需要生产出匹配不同载体和部门的新闻内容,科学精确匹配给不同流程使用,其全部环节打通之后的一条龙式综合打法,让《新京报》得以依然挺立潮头焕发着勃勃生机。

        当然,《新京报》成功转型的案例只是社会化新闻报纸转型的一个代表,在专业报纸领域也有很多媒体在尝试转型,如何抓住这些细分阅读领域的读者相对更难。在这个方面,作长期专注科技领域的《电脑报》的转型之路似乎和《新京报》“做自己最擅长事情”的做法有些类似。

        新浪微博2009814日开始内测,《电脑报》同年925日就发出了自己第一条微博,7年过去,其影响力已经位居专业媒体影响力排名第六的位置,真实粉丝突破100万人,如今《电脑报》官方微信位居全国科技类媒体第九名的位置。

        内容制作层面,《电脑报》也建立了专门的新媒体事业部和内容生产团队,建立细分产品线的新媒体账号矩阵:包括专注硬件和智能的钛师父、专门手机数码的机智猫、专门PC和笔记本的购机帮你评,并且尝试通过斗鱼等直播平台、《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的全媒体开放平台,形成全方位、多矩阵的内容传播布局,并且通过建立专业的O2O在线问答社区《必修》,去切实解决用户阅读之后产生的使用和购买需求问题,通过自建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经过筛选的值得买的IT产品求。多元化路径之下,虽然传统报纸有所减版,但新媒体+传统报纸的双向传播、同步发展路子,得以让《电脑报》这份传统科技媒体继续保持它良好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不断发展的技术也成为传统媒体的更新驱动力。2015年,《纽约时报》推出了第一款面向智能手机和谷歌纸板头盔的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wr,读者可以体验到身历其境的感觉。这款产品目前备受关注和追捧。今年里约奥运会上,《华盛顿邮报》便派出了一支特殊的编制队伍:机器人记者,利用它们即时发布新闻消息。

        “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候,当“万物皆为媒介”的时候,当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知信息的“第一媒体”的时候,传统媒体也在坚守中蜕变和重构。然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主题。

本文出自2016-11-07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44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