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31 9:47:43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在死亡线上徘徊的ofo小黄车,没有迎来传言中的“卖身下家”和救命钱,却迎来了创始人离场消息:ofo创始人戴威不再担任公司法人代表,同时退出公司董事会。
按照ofo官方声明,戴威不存在出局一说。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让戴威一种体面的“出局”方式,而未来ofo主宰者是谁?是滴滴、阿里、亦或是其他接盘侠,谁也说不清楚。
曾经的超级独角兽ofo单车帝国,在资本导演了一场短暂的出行狂欢后,就这样以看得见的速度崩塌。回头看去,戴威意气用事导致的三大致命错误,或许正是ofo穷途末路的根源之一。
生死边缘的ofo
10月22日,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戴威变更为陈正江,旗下12家分公司仅有2家现在仍为戴威负责,外界纷纷解读为戴威“让位”。
对此,ofo小黄车表示,法定代表人变更仅是ofo内部正常人事变动,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戴威,人事变更不会影响公司的任何经营和运营。
根据记者了解,陈正江2014年年底加入公司,是ofo前五号员工,此前分别担任过ofo西安地区负责人、ofo供应链总监职位。
其实,互联网公司更换企业法人很常见:京东旗下很多公司企业法人变更为刘强东助理张雱;阿里巴巴旗下公司企业法人,有的从张勇变更为戴珊;58同城法人由姚劲波变更为其助理胡迪。一位业内人士就表示,企业工商信息并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控股情况,有的公司企业法人只不过是台面上的职业经理人,这样情况有很多。
不过,对今年以来频频曝出负面消息、处于生死边缘的ofo来说,却有更多意味。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就表示, ofo运营主体此时变更法人或与该公司近期陷入的债务危机有关。
“ofo近期频频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公司没有做出反应,双方对簿公堂,那么东峡大通的法人就需要出面承担法律责任。”李易称,目前来看,ofo资金状况紧张,急需存在融资需求,“此时轻易是不会变更法人的,否则影响投资人信心,事情可能是比较严重,实在没有办法,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一位给ofo提供物联网通信服务负责人透露,ofo已经连续半年以上没有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了。该服务商将会陆续停止该服务,智能锁内物联网卡将被关停,涉及单车约为300万辆。
8月31日,自行车制造商上海凤凰自行车发布公告称,ofo仍欠公司6815.11万货款,公司将向法院提起诉讼。值得注意的是,作为ofo供应链总监的陈正江,在2017年5月负责了此次合作。
除此之外,ofo与物流配送行业也频频交恶。9月底,浙江法院公开网公示,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将ofo告上法庭,要求ofo支付1400万元运输服务等费用。
另外记者调查发现,ofo拖欠了天津飞鸽约1亿元货款,拖欠富士达货款超过3亿元。一些规模较小的自行车生产商,因ofo拖欠货款,无力支撑运营,只能倒闭。
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裁员。9月底,ofo收缩了总部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办公场所。10月上旬,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理想国际大厦10层、11层的ofo小黄车办公室已腾空,现场提示“ofo小黄车已迁至本大厦15层。”
记者注意到,理想国际大厦曾入驻过百度、新浪等多家公司,被称为互联网公司“风水宝地”。虽然ofo官方表示裁员一事为误传,但一楼保安表示,近几个月,佩戴ofo工牌的员工数量大概少了三分之一。此外也有供应商透露,因为业务往来,其与ofo多部门均有联络,据其了解,ofo多个部门均在裁员。
ofo口碑在用户中也急速下滑,多地用户开始退押金,但退押金的过程并不顺利,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ofo押金退款难的投诉。根据《财新周刊》此前报道,截止2017年12月1日,ofo账面包括押金在内的可动用现金仅剩下3.5亿元,ofo用超过30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此外,ofo管理层奢侈成风,“一人一辆特斯拉”。
另外为了自救,ofo的车辆采购锐减;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5月下旬,ofo还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试图缓解资金压力。而诸如ofo曾力推的海外业务,自6月开始,已经撤出或暂停在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业务。
ofo找不到“接盘侠”
不利消息接二连三,一切直指问题核心:ofo,早就没有钱了。
融资是ofo钱的主要来源。根据公开信息,ofo发展至今已进行到E2-1轮融资,每轮融资之间间隔多则不超7个月,少则一个月完成两轮融资,到2017年融资总额就超过40亿元。
不过,进入2018年,距离最新官宣的融资,已经过去大半年了。
今年3月份,ofo曾通过将共享单车抵押的方式,从阿里获得17.7亿元人民币的救命钱。此后尽管关于ofo融资或被收购的传闻一直不断,但都没有最终证实。
9月5日,有消息传出,ofo将完成E2-2轮融资,融资数额达数亿美元,由蚂蚁金服领投,滴滴跟投,滴滴和蚂蚁金服的官方表态都是,“不予置评”,蚂蚁金服也是“不予置评”。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ofo收到来自阿里6000万元借款,用以发放工资。随后遭到阿里巴巴方面的否认,称近期没有对ofo的借款行为。
“关于ofo的消息太多了,很多都是真真假假。”一位投资人就表示,“ofo这些融资消息即便是真的,也是为解决短期问题,比如发放工资,不太可能是战略投资。”
传得更多的是收购消息。10月9日,一份疑似滴滴对ofo的投资意向书在网上流传,意向书对新董事会任命等均有规定。针对这封意向书,ofo和滴滴都以强硬的态度否认“收购”之说。而根据记者了解,蚂蚁金服与滴滴内部人士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吃惊,滴滴自始至终并没有向ofo正式邀约收购。
不过,根据记者调查情况来看,滴滴收购ofo,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还有内部人士透露,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双方对此均未置评。彼时,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回应称:“纯属无稽之谈,背后是有人在推动……作为董事会成员,我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7月,ofo和滴滴就收购一事又有多次接触,当时收购一度已接近尾声,万事俱备,只差签字,连联合创始人都觉得“可能马上就要尘埃落定了”。而到了8月,凤凰科技援引业内人士说法称,滴滴将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14亿美元收购ofo,并承担ofo两亿美元的债务。
但最终,这些收购方案均流产了,包括10月最新的收购消息——有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称,从短期来看,滴滴不可能收购ofo,ofo也不可能卖给滴滴。
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原因是,滴滴给ofo的折价一降再降,“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今年8月的谈判中,滴滴与蚂蚁金服的14亿美元收购价格,这个数字只有当时ofo估值的一半,远远不及美团收购摩拜的27亿美元,这是一贯保持“独立”态度的戴威所不能接受的。
“滴滴的诉求一直是超低价接盘。”另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记者证实,滴滴从未怀有诚意的进行报价,作为最有可能的潜在收购方,诚意已经不足的滴滴极有可能仍在伺机“抄底”,继续对报价进一步压低。
哈啰出行也成了传闻中的“接盘侠”。10月19日,有消息称,哈啰出行正与ofo接洽,商谈收购事宜。知情人士称,根据双方洽谈的方案,哈啰出行欲以1:5到1:2.5的折股比例并购ofo。
不过,也有消息人士对记者称,这个收购消息也不靠谱。ofo小黄车与哈啰出行同为阿里系企业,连质押对象都是蚂蚁金服,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里系的接盘意愿。
谁也不知道,ofo的接盘侠最终是谁。一名接近滴滴的人士透露称,共享单车已不是资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滴滴、阿里,对共享单车的需求都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场景,很难作为单独模式存活。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