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观点 > 新闻
马晨译:那一年,我把客户变成了我的老板
  • 2014-12-22 11:31:3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在互联网租车行业有一家公司很特别:他们在刚立项决定做社区分享租车平台的时候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之后才开始创业;经过4个月的筹备平台上线后,又只过了4个月就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本报记者 熊雯琳

        在互联网租车行业有一家公司很特别:他们在刚立项决定做社区分享租车平台的时候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之后才开始创业;经过4个月的筹备平台上线后,又只过了4个月就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一时风光无限的团队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却决定低调不对外,很少有媒体能够采访到他们,而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则长期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甚至高调宣称“我们不差钱”,这家公司就是友友租车。临近年末,本报记者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和这位高调的发言人,友友租车CMO (首席营销官)马晨译聊一聊。


社区里的租车生意

        在加入友友租车以前,马晨译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人,两年前,他自己做了一个传媒O2O的项目,但由于行业变化太快,并没有太大的起色,他觉得自己当时是“方向没选对”。而直到见到了本来是自己客户的友友租车的其中一位创始人,两人一拍即合。“社区分享租车的模式非常符合分享经济,而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去切入我觉得非常有前景。”于是,马晨译把自己的客户变成了自己的老板,暂停了之前的项目,加入到友友租车,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

        前不久,他们公司刚刚搬到东四环附近,因为原来的办公地点已经容不下团队100多人的发展规模了。据马晨译介绍,友友租车的创始团队全都来源于百度、腾讯、阿里、360等大的互联网公司。而其中一位创始人则是在有一次逛胡同时发现有大量闲置汽车而萌发出来的创业想法。“小区里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车,也有家庭会拥有好几辆车,并且不经常使用,而如何解决好小区内居民的用车需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友友租车的团队通过前期抽样数据调研发现,北京现在有超过500万辆私家车,大概有15%的人愿意拿出来分享,在此基础上,保守估计市场份额,如能争取到目标客户的1%,也有5万辆车。而这一数字是神州租车发展了数年以后现在的车辆规模总数。在一系列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之后,友友租车在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

        友友租车现有的模式是借鉴美国Airbnb模式,将社区闲置车辆和租车需求对接,让租客就近租车、就近还车。“我们相当于是一个围绕社区提供出行服务信息和分享的平台。”据马晨译介绍,友友租车打造的社区分享租车模式是希望用户能够在1000米以内就能够租到车,而租车的价格又非常便宜,并且车型丰富。

        据马晨译介绍,通过友友租车平台,每位车主每月按平均每天最低出租价格100元计算,收益都会在3000至5000元之间。“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高收入家庭会拥有两至三辆汽车,一辆普通家用轿车每年养车成本在2万元左右,两辆就在4万左右。这些养车成本包括油费、停车费、车险等,加起来将是一笔不小开支”。

        而如果将这些闲置车辆资源放在友友租车平台上,对车主而言,不仅每月会有一定收益,还利用了车辆闲置资源。车主车辆一旦通过平台标准审核后,就可以挂在平台上随时进行出租,非常灵活方便。

 

阿里的地推基因

        平台上线近8个月以来,已经拓展了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厦门和海南岛在内的“四城一岛”,主打社区、旅游和商务租车市场。截至目前平台上有1.5万辆车在分享和租赁,用户数下载和激活量为70多万。

        尽管和传统的互联网产品相比,这样的数字并不算什么。但对于线下服务重于线上的行业来说,成长已经非常迅速。

        而这快速的成长正是源于最传统的方式——进行社区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和停车卡。据马晨译介绍,他们有一只非常强大的地推团队,其中的领队人就出身于阿里巴巴的地推团队,“当年一家家去说服那些工厂把自己的产品放到阿里巴巴平台上卖,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每搞定一家,都需要很多次的碰壁。”在他看来,友友租车的团队也继承了阿里的地推基因,“我们负责地推的同事曾经11次拜访一位车主,终于说服他把自己的车放到我们平台上出租,现在他已经把家里三辆车都放上来了,一个月能够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来满足他养车的需求,甚至还略有盈余。”

        在马晨译看来,社区汽车分享租赁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在信誉制度不透明的中国,的确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而他们的地推团队则是以“一个小区”为单位,一个个顺着跑下来的。为了能够当面和车主沟通,地推人员在最初的几个月都是早上不到6点就奔赴”战场“。

        而最让马晨译觉得骄傲的是,友友租车在刚刚创立之初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级别的天使投资,“投资人选择的其实是赛道和选手,我们的创业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站在一个行业趋势上去做,团队也很有韧性,有坚实的行业基础,投资人自然青睐。”

不着急扩张和盈利

        实际上最早整个团队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想象中和实际情况差距很大。“我们最早只是想做一个平台,把社区内车主的闲置车放上来就行了,租不租得出去也不重要。但做起来才发现,车主的需求是希望能够保证安全的租赁,并且租赁的费用能够略有盈余。”据马晨译介绍,相比之下,租客的需求则更多样了,“他们希望车型多,对价格敏感。”

        在马晨译看来,友友租车最核心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的满足车主和租客两个群体的利益诉求。

        比如,对于价格敏感这件事,友友租车平台根据车的年限和公里数换算一个估值,这个价格一般比传统公司会低30%。车主可以根据自己对车辆的定位,可以调高或者降低,友友租车不做这种中间的干预。但是会有一个封顶,价格上下浮动,不超过一个比例。

        在前端租客的筛选上,友友租车选择跟公安部系统以及交管部门联网,在用户提交身份证和驾驶证的时候,进行实名认证。据马晨译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租客的资质和信誉基础”

        友友租车还采用了支付认证,对信用卡和支付宝用户有前置认证:信用卡公司拥有大量数据,它会对这些客户进行审核。支付宝也是属于大数据付款的一种。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第三方的审核,提高恶意盗车成本,降低盗车后的侦破难度。

        而在汽车端,友友租车也安装了可以对车辆进行定位的智能盒子,这是为了防止租客将车开出允许的范围之外,还可以对行车数据做监测和存储,以用作租客下一次租车时的诚信档案,减少车主的顾虑。

        此外,友友租车还与保险公司合作申请新的专项险种,保障车和人。“这些环节中涉及到无数的细节,我们也一直在针对其中的运营、服务流程等进行调整和优化。”马晨译笑言,目前友友的A轮融资1000万美元已经到账了,但他们还在花天使融资的钱,“友友不着急扩张,我们希望能够将服务的细节做到极致,把团队和产品打磨好。”

        在马晨译看来,四城一岛是友友租车希望能够打造的样板城市,而友友租车希望通过这几个城市的运营,在每个环节把车主和用户的想法弄清楚,而不是盲目和无效的圈地扩张。

        在马晨译看来,目前平台还处于集客的阶段,并不着急盈利。但实际上,寄予这类租车模式未来在盈利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基于社区租车场景之下,友友租车可以拓展汽车金融服务领域,比如帮助平台上的二手车进行托管到第三方的金融机构进行转卖,甚至社区闲置车辆还可以启动“后备箱运动”,进行短途的快递运送等等。而在旅游租车场景之下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短途自助游等。

        不过,与行业蓬勃发展相比,私家车租赁共享模式的商业化合法性、车辆租赁的损耗质检以及事故处理却是可能阻碍行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进一步去控制风险,友友租车在定制保险、智能盒以及租客身份系统上都做了风控的设计和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租车行业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未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只要看到路边停的车有共享平台标志,就可以直接在平台搜索车源进行下单,一旦车主同意,马上就可以进行支付,手机授权后就可以直接将车开走。

 

记者手记

        马晨译,“80后”,但却有着比大多数认为的“80后”更沉稳的谈吐和思考。尽管不是创始人,但我在与马晨译的沟通交流中能够感觉到他那种创业者“打鸡血”的激情和认真的状态。        

        比如,和我聊天的时候,马晨译会一根一根的抽烟,像是习惯又像是在给自己提神充电。比如,回答我问题的间歇他还忙着回复微信,不过丝毫不会打乱他回答问题的逻辑。再比如,为了解答我的疑问,他会在深夜12点还回复我的微信,而早上我睡醒了第一时间回复他,他又能立马回过来。

        尽管掌管着一个接近50人的市场推广和营销团队,但马晨译依然活跃在各个微信群里,和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媒体、客户等保持第一线的交流。马晨译笑言,社区共享租车平台更多的推广是依靠口碑,只有更好的贴近和服务用户,才能够更多的依靠口碑“集客”。在这里,他们的工作计划都是按天来做的,每天都充满激情和动力。

        业余时间,马晨译的爱好是看书,说着说着他还直接从包里掏出一本他最近已经看到第三遍的张建华写的红色管理经典系列《向解放军学习》,这本企业管理思维方面的书籍在友友租车人手一本。而记者打开也发现,上面有多处注释和笔记,在这个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互联网圈子,这样的举动多少还是会让我有些感动。

        尽管会很累,忙起来一周要飞好几个城市,参加无数的会议,甚至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但他并不后悔,“创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这种状态和他几年前做传统互联网和传媒O2O的时候很不一样,“找对了方向,站准了赛道,就一定会成功。”

 
本文出自2014-12-22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50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