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拥挤的机器人赛道,带给我们什么?
  • 2022/9/7 14:56:46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未来,会否出现这样一番场景。在家,每天清晨人形机器人都会做好早餐并自动调节好室温和光线再播放音乐提醒用户起床,伸手便可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穿衣洗漱……

未来,会否出现这样一番场景。在家,每天清晨人形机器人都会做好早餐并自动调节好室温和光线再播放音乐提醒用户起床,伸手便可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穿衣洗漱,而在早饭时,机器人还会贴心提醒你每天的日程、纪念日和重要新闻;在公司,同一个工作平台上一边是工人,一边是机器人,他们配合娴熟、交流顺畅,像一对合作多年的搭档,亲密交流、高效作业……


亚马逊收购“扫地机之王”


一场家庭机器人的暗战,正在互联网公司之间展开。


8月上旬,亚马逊宣布计划以全现金交易的方式收购iRobot,作价17亿美元。后者以发明机器人扫地机而闻名,公司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科林·安格、罗德尼·布鲁克斯和海伦·格雷纳于1990年创立。创立12年后,该公司推出了Roomba,此后成为机器人扫地机的代名词,截至2021年销量超过4000万台,尽管扫地机器人品牌种类繁多,但iRobot依然是行业标杆类。


成立于1990年的iRobot是商业机器人领域最“古早”的玩家之一,其最初的经营目标并非是消费级机器人产品,而是瞄准太空领域。iRobot旗下的Genghis六肢仿生机器人诞生于1991年,旨在用于探索月球,此后其部分技术被用于NASA的“旅居者”号火星车。 


凭借着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iRobot尝试了大量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该公司的第一台系列通用军用机器人,设计用于从侦察到排雷和巡逻的广泛任务。直到2002年,iRobot推出了首款扫地机器人正式进军消费机器人领域。巧合的是,火星车在工作模式上与扫地机器人几乎一样:识别地形并行走,探测障碍物并进行躲避、翻越等动作,寻找目标(垃圾),针对性的开启工作模式(清扫吸尘)。凭借着超前的技术和市场意识,iRobot很快便奠定全球扫地机器人龙头的地位。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推动下的智能家居发展多年,市场还没完全打开。我们只知道飞利浦Hue灯泡、安卓电视、智能音箱、语音窗帘就在室内,但并没高频次应用。亚马逊这类科技先驱,显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来推进智能家居落地普及。


在此之前,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竞争对手苹果和谷歌,根据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在截至3月份的三个月里,其销量估计为990万部。此外,该公司还在2018年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视频门铃制造商Ring,并在一年后收购了wi-fi公司Eero。亚马逊去年高调推出的家用机器人Astro,只是销量不佳。


家庭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客户的房间结构内,现在这项任务将落在iRobot身上。对于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来说,客户的家庭地图为营销人员提供了大量数据——房子的大小代表了你的收入水平;铺满玩具的地板意味着你可能有孩子;一个没有很多家具的家庭可能有着潜在购买需求。 


亚马逊设备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夫·林普认为:“与iRobot团队合作,将实现更多创新发明,未来Roomba会与Alexa(亚马逊智能化系统,是一名女性语音助手)功能衔接,并高效利用AWS服务器。”


重被拉回赛道的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计划将与9月30日推出原型机


在过去的几周里,人形机器人着实火了一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于9月30日(原定于8 月19日后推迟)举办第二届“人工智能日”,其中包括“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该计划被称为“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他预计初代机器人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能够执行诸如接送食品杂货等任务。由于特斯拉的影响力,人形机器人关注度暴增,让各大科技厂商们也开始秀出研发中的“准新品”。


除了特斯拉,以家电产品“出圈”的戴森也表示在做人形机器人,目前已发布的是一款能拿起漂白剂、夹起盘子的机械臂。戴森的愿景是,在未来10年内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凭借在扫地机器人、吹风机和吸尘器等产品在家庭服务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打造下一个更高效替代人力的家电产品或许是戴森的逻辑。


国内数码品牌厂商中,小米刚发布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这是继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机器狗Cyberdog后,机器人Cyber家族的新成员。据小米CEO雷军介绍,CyberOne高1.77米,重52kg,采用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协调运动21个关节自由度,但目前演示形态看起来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当用户不在家时,Astro 会监控房屋


在众多的品牌中,目前消费者够得着的产品可能当属亚马逊Astro。作为亚马逊Day 1 Editions 计划的一部分, Astro机器人正被交到消费者手中,但同时公司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教会消费者使用它?


Astro使用Ring Protect Pro应用程序在家中巡逻,可打开潜望镜摄像头(类似于360全景+拍摄杆)查看环境,在“离开模式”时检测身份不明的人,在听到玻璃破碎等声音时发送警报等等。如果用户在晚上听到狗叫,可以发送指令让Astro 看看发生了什么。此外,Astro与Alexa Together 合作,可以为年迈的亲人提供远程护理,或为行动不便或其他残疾的人提供护理,这些功能对于陪伴机器人来说定位非常明细。


不过其产品团队比较务实:“有很多功能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无法添加。例如Astro虽然像人,但脚的部分还是轮胎,不会爬楼梯,增加产品的复杂程度只会使其成本过高,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取舍。本来希望潜望镜相机再高一点,也不得不妥协,因为要尽量让设备保持小巧。产品团队还希望 Astro 能够更快地移动,以目前的速度也要权衡,安全非常重要。


机器人复兴的思考


机器人走向家用市场,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家用机器人复兴的边缘?这或许代表未来的趋势,但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将更复杂的机器人品种转化为实际产品并不容易,因为智能机器人的成本不会便宜。


产业人士分析,人形机器人可能的硬件解决方案包括动力总成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结构件、线束和连接器、面罩玻璃等其他零散单元。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解决机器人的“运动”问题。

智能感应系统包括毫米波雷达、图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以及FSD芯片、算力芯片等计算系统,充当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有些元件和目前的自动驾驶汽车功能差不多。


上游零部件在总成本中占比最高,盈利水平最强。动力总成系统成本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35%,是价值量最高的部分;其次是智能感应系统,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25%,这足以让 Gartner数据分析师们相信,这类机器人“距离早期的主流采用还有 6 到 8 年的时间”。

编辑|张毅

本文出自2022-09-05出版的《电脑报》2022年第35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qi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