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智能学习产品的“监督”别过界
  • 2022/8/4 11:20:3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最近一个学生分享的帖子引发争议,其在小红书笔记里直言自己被监视了。

最近一个学生分享的帖子引发争议,其在小红书笔记里直言自己被监视了。




按照该学生的说法,老师给全班同学发了一种特殊的笔,暑假作业必须用这个“笔”来完成。


据悉,该笔有特殊的笔芯,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的笔记,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相应的电脑、手机、iPad等屏幕上就能显示出什么,也即是说老师那里都会收到通知,并且是实时同步,没有延迟。



随后这名网友的帖子被广泛传播,引起大家对智能纸笔产品的关注。


这类能将写在纸上的信息实时传导到电子产品上的智能笔,也被称为点阵笔、马良笔。


点阵笔的工作原理并不难理解。


它的外观与一只普通的笔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笔头下面暗藏了一个微型红外摄像头。这个摄像头拍摄的并不是书写的笔迹,而是笔尖划过纸面的位置信息。这种位置信息由事先印在纸张上的微小的点阵码提供。




点阵笔获得的笔尖位置信息,可以转化为包含书写过程信息的笔迹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暂时存储在笔内,也可以通过蓝牙实时或者异步地传输给移动设备或PC。




学生在使用点阵笔的过程中,不仅远端的老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书写过程,教学系统也可以准确地知道学生当前正在书写哪一页哪一题。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想要阻止点阵笔工作的方法都是徒劳的,比如使用者将杯子里的水故意打翻,想让笔坏掉,或者撒谎说因为放假去了乡下,没有拉网等。


一般来说,这类点阵笔都是防水的,并且支持离线使用,离线期间会储存书写信息,等连上网后就会把信息同步上传。


该学生的经历并非孤例,这类智能教学工具早前便开始在各地的学校推行。






有网友表示,无论什么作业最终都会给老师看,同步跟踪作业情况,不算侵犯个人隐私。


也有网友吐槽,这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电子镣铐”,但如果只是考试时候用来防作弊倒挺有必要。


智能纸笔用于教学中确实能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一定益处。比如于教师而言,可以透过智能笔及时跟踪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时掌握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做题时长和知识结构学习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于学生而言,在智能纸笔的帮助下可以提高课堂练习效率,在寒暑假等容易“犯懒”的假期也能更加自律主动的完成作业。


然而,再有效的技术手段,如果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无视潜在的技术风险而强制要求扩大使用场景,显然都不合理。


首先,点阵笔等智能学习产品的起意是好的,但部分学生认为因此而遭受了“监视”。


一旦用了这种笔,老师对学生的“看管”无异于从课堂管到了卧室,从耳边管到了笔尖,这种时时刻刻被“监控”的感觉并不好受。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智能纸笔商家宣传资料中提到,这是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助力教育数字化升级而推出的相关产品。


所谓“双减”政策,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教育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不仅仅是减少学生作业量,还包括减轻学生作业方面的心理负担。


不过,这种智能纸笔不仅没有为学生减负,反而给学生增负。


因为当学生写作业全程被老师“监控”,心理压力可能会大增。据部分学生反馈,在使用点阵笔时,若作业做得太慢或者做得不好,老师会在群里提醒提升效率,或者会将情况告知家长。


过于严密的监控,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也会让学生产生“老师不信任自己”的想法,无形之中可能破坏师生信任关系。


其次,使用点阵笔观测学生是否作业的行为,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问题。


通过点阵笔了解到的作业情况会侧面反馈学生作息时间、作业地点等生活特质。即便这些信息微不足道,但也属于学生的个人信息。


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的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采集敏感个人信息需要遵循充分必要性和履行非常严格的保护措施。


具体到学校教育,充分必要性就是指智能纸笔会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但没有智能笔是否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很难去论证。另外,相关企业在收集学生信息后是否进行了保护性处理等?这一切问题都不能忽视,学校在推行各类智能学习工具时应该考虑周全,充分论证其信息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同时,这还涉及到未成年人监护人同意的问题,学校或教师在要求学生使用智能笔的同时,应该明确告知监护人使用智能笔可能带来的风险。只有在征得学生监护人明确的同意、证明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能构成使用智能纸笔收集个人信息的条件。


最后,对于购买非必要的学习用品而言,谁来买单值得深究。据悉,一只点阵笔及服务费用每年几百到上千元,如果由学生买单,这样的价格是否会增加家长负担?即便一些学校会统一免费发放智能纸笔,但学生若中途将笔弄坏,仍需要照价赔偿。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智能化、数字化改革持着拥抱态度,但这些智能、技术手段的使用边界在哪里?是否会过界?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无论技术怎么监测,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掌握,学生是不是真心愿意学习。


智能设备的确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始终是一项辅助工具,不应该变成教育的“新牢笼”。


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想的呢?


编辑:崔崔

本文出自2022-07-11出版的《电脑报》2022年第2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qi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