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核战争”卷土重来,硬件太猛软件如何接招?
  • 2017/6/13 11:07:15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前些日子,一位亲临了台北电脑展现场的朋友感叹道,这次的新主板可真多呀!他说得没错,在主板纷纷开始玩灯、打造特色功能的今天,短期内涌现多款新芯片组的盛况已经许久没有遇见过了。

@王毅

 

AMD在台北电脑展上宣布了Ryzen ThreadRipper处理器,最高达到16核32线程

      前些日子,一位亲临了台北电脑展现场的朋友感叹道,这次的新主板可真多呀!他说得没错,在主板纷纷开始玩灯、打造特色功能的今天,短期内涌现多款新芯片组的盛况已经许久没有遇见过了。上半年即将结束,我们看到英特尔和AMD推出芯片组的频率快得令人有些难以置信,尤其是台北电脑展期间宣布的X299和X399,不仅规格相当强劲,而且充满了火药味,从名字上就可见一斑。不过,主板其实只是CPU的陪衬,连主板都走得如此激进,就不难想象目前CPU领域的竞争是何其的胶着。

      事实的确如此,许多年来英特尔牢牢把控着CPU的发展节奏,“挤牙膏”模式一直没有遭遇太大抵抗,AMD主攻性价比,维持着一小块市场份额,顽强生存。这段漫长的岁月,已经数不清究竟是五年还是八年,抑或更长?今年随着Ryzen横空出世,硬件市场的复兴正式启动,头几个月Ryzen 7和Ryzen 5表现不错,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帮助AMD挽回了不少份额,还大幅提升了AMD的品牌形象,以及整个PC硬件市场的热度。但是,英特尔看上去不为所动,旗下产品几乎没有任何降价的迹象。

      Ryzen对硬件市场的第一波刺激,似乎已经告一段落了,媒体对硬件的关注度开始下滑,悬念逐渐减少,倘若接下来是Ryzen 3和Zen架构APU的舞台,那么今年的CPU市场格局基本上已经定型。不过,在台北电脑展前后,英特尔和AMD都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实,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Ryzen 5/7和Core i5/i7的胜负细节并不重要,一代产品毕竟只是一代产品,不至于对两家公司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根基造成太大影响,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里,一个快要被大伙儿忘记的说法——“核战争”将重新成为CPU市场的主旋律。

      上一次“核战争”始于2005年,根本原因是单核CPU的频率遇到了瓶颈,总是无法平稳突破4GHz关口,并且导致了2004年英特尔CEO贝瑞特的惊人一跪。事后再看,那一跪是贝瑞特任期内最了不起的举动之一,因为这代表着英特尔愿意承认方向错误并进行反思。从那之后CPU不再延续频率竞赛,而是往多核发展,“核战争”是2005~2008年CPU市场的真实写照,其中值得玩家们记住的经典产品有2006年的酷睿2,以及2008年的三核羿龙,英特尔和AMD的产品规划,主要就是如何排列组合,玩转多核。

      当四核八线程的Core i7稳登性能宝座之后,“核战争”渐渐被人淡忘,尽管后来英特尔也出了六核的i7至尊版,终归太过小众。四核即旗舰的行规,一直延续到了2017年,尽管英特尔没有因Ryzen 5/7兵临城下而采取明显的降价措施,却暗地里提升了更多核心处理器的优先级,还及时激活了Core i9这样一个专为多核处理器准备的新名字。AMD则更加迅速,当初宣布服务器版处理器那不勒斯的时候,就已经向公众表明了Zen架构冲击16核乃至32核的巨大潜力。

      昨天还是四核称霸,明天一下子就要实现16核、32核,这可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井喷式爆发。单从核心数这一个指标讲,CPU的“挤牙膏”现象总算是彻底被颠覆了。如果事实跟计划相吻合,那么毫无疑问CPU将再度成为硬件产业的浪潮之巅,发展最快,影响也最深远。PC硬件又将进入一条高速运转的快车道,可喜可贺的同时,也将包袱抛给了软件产业。如何充分发挥多核的效率,已被证明是跨行业、跨平台的全球性技术难题,类似“一核有难、七核围观”的窘境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从微软到应用软件开发商,以及游戏开发商,都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放在多核兼容上。

      设想一下,比较完美的目标也许应该是这样的,16核CPU与8核CPU,跑游戏时的差距跟GTX 1080和GTX 1060的差距差不多,至少当前的软硬件环境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本文出自2017-06-12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23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