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资本层面,抛开“忽悠”的成分,知识付费也难说是一门好生意。回顾知识付费发展这几年,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虽然知识付费从业者,在认识到行业痛点之后,很多开始了转型之路,有的做起线下培训、沙龙,有的开始做远程教育,有的从知识转向相声、评书等娱乐节目,但是这个模式迄今为止并没有护城河——所谓护城河,也就是别人不易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无论是吴晓波,还是罗振宇,都无法去证明自己或讲师团队“搬运”的概念,能有多少核心竞争力,还难以证明“知识胶囊”这件事,是行之有效的。而且,知识付费模式,又是极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的——当当网联合创始人李国庆选择在今年6月带领着“早晚读书”向知识付费领域发起冲击,也是这一原因。另外,哪怕罗辑思维、吴晓波的规模足够大,头部地位明显且稳固,但也难以判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今年5月,连载三年的《李翔知识内参》停更,李翔宣布团队“退役”——作为得到第一个付费专栏,这个超过400万用户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之后的知识付费热潮,而它的停更不仅证明了得到核心资源也就是讲师被透支后的流失,也证明了知识付费的前途未明。
得到APP的情况,今年同样不理想。易观千帆的数据同样显示,2019年年初开始,得到App的MAU(月独立设备数)从1月的182万持续下滑至4月的176万;艾瑞数据则显示,得到4月份的MAU甚至还不到今年1月份MAU的一半。对此,有业内人士对锌刻度表示,知识付费这一商业模式之下,大部分平台或者自媒体都存在财务体系不规范、盈利模式单一、不稳定、可持续性差的问题。“从内容出发,要形成流量和变现的闭环,不是靠‘忽悠’就可以站得住脚的事。”可以说,在理性、严谨的资本市场,碎片化的知识付费,因为行业缺乏统一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标准,出道四年后还是一个太过浮躁的脆弱模式。除了商业模式,“罗辑思维类的知识付费公司”要登陆资本市场还要越过两道障碍。第一道:监管层对自媒体、内容矩阵等态度趋严。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当前,监管层的大方向为鼓励脱虚向实、鼓励实体经济,自媒体公司都是去新三板或者美国,A股暂时没有。”去年第三季度,瀚叶股份拟作价38亿元收购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利欧股份拟作价23.4亿元收购苏州梦嘉传媒有限公司75%股权。这两家公司都收到监管层的问询函,最终抱憾地终止了收购。罗振宇要向监管层证明其自身的价值,方能成为A股自媒体第一股。第二道:科创板肩负重任、定位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来看,罗辑思维仅满足竞争优势一个条件。不过,目前科创板的门槛在降低、范围在扩大,罗振宇要证明,其符合向科创板的开放性,未来能颠覆行业、回报投资者的“新气象”。利好在于,在吴晓波折戟之后,倘若罗辑思维成功冲刺科创板,罗振宇将成为知识付费的一面标杆,将引领更多同行和创业者进入知识付费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层或许会有所考虑。但对于知识付费这个行业而言,即便罗振宇成功敲钟,行业能否迎来真正的春天,依然难以判断——流量红利期过后,摆在创业者们面前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去更长远发展。对此,知乎CEO周源就明确表示:“不管前两年多么容易,这条路(知识付费)现在都不太容易了,必须要走一条新路,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本文出自2019-10-14出版的《电脑报》2019年第3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