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8/10 15:36:4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特约记者 邱力力 陈希源
“机器总是比人先进厉害的。没办法,我们还能怎么办呢。”半年过去之后,卢云已恢复了平静,昔日一身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他不怨机器,却难掩盖被遗弃的凄冷与纠结。
37岁的卢云在东莞一家家具生产厂车间干活,有一身技术手艺的卢云多年打拼之后做到了车间组长位置,但去年底,他和所在工厂300多名工人一起,在合同到期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工厂,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原因很简单,他所在工厂2015年全面开始了自动化,引进机器人之后短短两年间工人需求由1000多人锐减到只需100多人。年龄已大的卢云被迫回到了湖南老家,开了一家小小的木工店。
卢云只是人工智能这场革命中最不起眼的“时代弃儿”——伴随着霍金一次次“人类被超越”的“警示预言”,是诸多专家和报告也发出了预警:你的职业正被人工智能取代。
工人、律师、翻译、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等工作的人群,都在被AI取代之列。无论是90%,或者80%的人类工作被AI取代的预测数据,都只是在说明,技术革命正滚滚而来,让我们避无可避。
站在时代岔路口,他们是如何被AI取代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抗争?又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这场技术革命?我们希望,通过几个最底层员工的命运变迁,去展现AI大潮中最鲜活的人生故事。
1、木工师傅改变命运的希望泡汤了
像卢云这样的流水线工人,是AI时代第一批被取代者。
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后卢云就到了广东打工,从玩具车、鞋厂到电子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依靠小时候跟父亲学的一点木匠手艺,在东莞一个知名家具厂立足,多年之后成了车间组长,月薪升到了8000多元。
这并不容易,家具行业是典型的“脏乱差”行业,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动用锯子和电钻去切割板材,切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和木屑粉尘,而油漆车间还有严重异味。“90后年轻人对这个行业鲜有人问津。”
这还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活儿。卢云就亲眼目睹了多次事故,一次一个工友四指被斩断,另一次一个工友整条手臂裹进机器里,手臂被分离为三段。接回去的左手萎缩,五指并拢。甚至有一次,一台精密推台锯也差点切掉了卢云的两根手指,“没办法,家里两个小孩嗷嗷待哺呢。”
在卢云看来,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不过,他很快感觉到了变化,2014年底,厂里引进了两台自动化机器,“引进机器后,人只要打点胶水、钉下钉子什么的,手艺用武之地很少了。”
工友们围在一起啧啧称奇,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会很快改变自己的命运。卢云也没太放在心上,偶尔从网上看到“机器换人”这个词时,也没有想到和厂里的机器有关。
又过了一年,厂里引进了几十台机器,危机感突然扑面而来,卢云们的身份由“木工师傅”变成了普通工人,工资也一降再降,变得和普工差不多。
“木工师傅”们不干了,他们罢了一回工,但在汹涌时代浪潮下,这没有任何意义,最终带领罢工的被解雇告终。彼时,东莞、深圳等地正掀起一波又一波“机器换人”浪潮,广东省及东莞地方政府,多次宣布以及出资金聚焦“机器换人”以及后续提出的“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计划。
卢云承认,引进自动化机器后,每台机器每天就可轻松完成原来20人的工作量,而且将危险系数降到了最低。2016年,厂里开始引进更多机器,比之前的更智能,可以广泛应用到搬运、抛光、打磨、焊接、组装和检测等制造业环节。
产量增加同时,身边工友们开始每天减少。每当工人合同到期离开后,厂里就不再招新人,减员悄无声息。在东莞另一家电子厂,到2016年车间上百平方米只能见到一个工人——有统计数据称,以东莞为例,该市过去3年通过推动“机器换人”,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
富士康在河南郑州建立了智能制造无人车间,早在2011年就宣布了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宝马在新大东的工厂车间采用全集成自动化技术,装备了高达856台机器人;常熟奇瑞捷豹路虎全铝车身车间自动化率达到了100%;距离常熟不到200公里的长安福特杭州工厂中,仅焊接车间内就有503台日本川崎机器人。
一个个案例都在证明,“机器换人”或者说“无人工厂”,正在成为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发展方向。随着自动智能的“步步紧逼”以及行业领先的全自动机器人生产线、自动化率高达100%等等,都证明着过去100年来拥有无数工人的流水线终将被机器所取代,变成无人工厂。
这正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希望实现的场景,即从自动化到智能化。不过,这并不是这场产业变革的全部。更多前沿技术,如视觉感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开始及时“跟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我们想让它们能实现更多功能,甚至能做一些人做不了的事情。”一家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机器通过大数据不断学习,越来越聪明,一旦发现接收到的产品与数据存在误差,它就会自动向前端发出调整指令,“这在过去靠人是做不到的”。
2016年中,所在家具厂明确通知卢云等人,合同到期将不会续聘。对卢云这样依靠原始手艺生存的人而言——他的手艺是父亲传下的,父亲手艺是爷爷传下的,这是残酷的现实。
他想到了改变。一家本地培训学校到厂里发传单招收机器人班,“机器人编程培训”、“人工智能的未来”这些词吸引了卢云,“按照他们的说法,机器人编程就像整个车间的大脑,学了它就可以改变命运了。”
然而,只有高中文化的卢云第一堂课就受到了打击,“听不懂”。三个月过去后,坚持不缺课的卢云,也只学到一些最基础的编程知识,却“画不出工厂需要的图”,改变命运的希望似乎泡汤了。
“机器换人是好事。”卢云说,2016年11月,合同到期后,卢云没有得到续签通知,他被迫离开了工厂,回到了农村老家,环顾全国,“机器换人”已成不可避免的浪潮,一线工人失业正被广泛讨论,“我在意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引进机器后企业对待工人的方式。”
2、悄然消失的快递分拣员
京东物流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正式亮相,这是全球首个正式落成并运营的全程无人分拣中心
货品堆积如山,拆卸、扫描、记忆、分篮……周而复始,这就是传统分拨中心分拣员每天的重复工作。
“不知道,这些员工的未来在哪里。”35岁的刘尧站在二楼走廊,望着一楼大厅中挥汗如雨的数十名快递分拣员说。
他是西南某省邮政速递物流中心邮件集散处理中心副经理。在他所在城市,有多达几十万个城市网点,但根据传统快递企业收件配送的路径,首先要将包裹聚集到分拨中心,分拣员需要看着包裹地址,凭借记忆确定包裹应该发往哪个网点,完成分拣再集中运输。
“不仅工作量,最关键是要记住每个地址代表的网点,一旦出错,包裹就很可能就会在路上多走几站弯路。”刘尧说,因此分拣员难招、难培养、难留人,投入成本也高,然而还是常常出错。即便刘尧本人,下班之后也会经常因为一个急件的错误路线而焦头烂额。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智能分拣、无人分拣很快袭来。与邮政物流这种步伐较慢的国企相比,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快递物流的新气象——在浙江义乌申通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仓库,一群机器人“头顶”黄色小托盘,仓库两侧放件员将快件放在托盘上,面单朝上进行信息采集。机器人根据后台传送路径信息,沿着地面上的二维码“路标”,到达指定地域格口,托盘翻起,快件顺着格口滑槽落入编织袋中,再由人工进行打包。
“350台机器人同时作业,日均处理快递包裹达60万件,可减少70%的人工。”义乌申通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陈振龙说。不仅如此,分拣准确率也提高到100%,避免了人工分拣差错率高带来的二次处理成本和车线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避免分拣员操作中出现抛件现象。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各大快递公司日常状态。“原来我们网点高峰时要30多个分拣工人,现在10个人就够用了。”在南昌,圆通一家分公司负责人说。但现在,全自动分拣线有100多个建包口,快递员只要把快件放上传送带,剩下的事交给机器。
挡板式分拣机、浮出式分拣机、倾斜式分拣机、滑块式分拣机……出了以上种种自动化分拣机器,智能配送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平台等也纷纷上阵,也成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方向。“传统人工时代,经常出现供货过多、过少或各仓匹配不均衡情况,我们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销售预测平台,智能指导和触发从供应商采购到不同仓库层级间补货、调拨。”京东一位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或许,随着AI的发展,在分拣这个工作领域,人类将毫无疑问被彻底淘汰出局。即便是邮政,各地也在花费巨资建立庞大的自动化分拣中心,“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采用全自动化分拣流程。”刘尧说。
唯一的问题是,到那时,文化水平不高、年纪已大的传统分拣员工,该怎样去适应社会的残酷呢?
3、找不到未来的催收员和信审员
“没技术含量的人力工作,总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刚被裁员的小惠对此有着很清晰的认识。
被裁前,小惠是某金融公司的一个电话催收员。“这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行业,上厕所都需要按暂停键,否则就不断有电话进来。”每天机械重复,永不停歇,是她过去几年的日常工作。
由于各种金融业务的崛起,催生了这个庞大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第三方债务催收的公司已达2500到3500家,催收人员近30万人。没有要不回的债,只有想不出的招,死缠、烂打、羞辱、谩骂,催债公司的手段很多人都见识过。
其中,催收最核心的电催业务,大多依靠网络云平台,拨打网络电话和群发短信。“最开始是手工拨打,后来升级为点击呼叫,现在是网络系统自动呼叫。最近,其本质,都是将电催员时间分秒不漏地利用起来。”小惠说,每通电话必须控制在1分钟以内,催收员在拨电话的时候,就要开始翻看客户资料。而有一些软件,会同时拨出几个电话,为的就是节约拨电话时间——上个电话没挂,下一个电话就在系统里等待,无缝衔接。
因此在诸多描述中,电催就如一个“血汗工厂”,会将所有人榨干到极致。有某大型银行高管就透露,“其呼叫中心有上千名坐席,一天打10万多通催缴电话。”
现在,这个古老行业正在急剧改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将催收行业标准化、智能化。
“常见做法是声文识别,主要使用智能算法来查找,验证和分类客户的在线足迹。依据严密的业务逻辑完成信息验核、还款通知、催收警告等任务,并且能将客户与机器人的通话全文转写,为追款提供结构化数据线索。”在资产处理领域有20余年运营和管理经验的资易通CEO盛洁俪如是说。
最终,像美国的催收公司True accord一样,服务全美20多家大银行,市值过亿美元,员工却只有15人。这意味着,一些靠着谩骂或威胁催款的催收员,在监管浪潮下,被大批地淘汰、清洗。有消息称,一家上千人的电催公司,如今裁员到只剩下70人。很不幸,小惠就是被裁的其中之一。
与小惠被裁不同,信审员小齐还在迷茫中坚守,但如小惠一样:在这个行业,已找不到他们的未来。
以前,信审员是个很体面工作,只招聘名校毕业生。其工作主要是控制风险,看看每笔贷款是否达到放款的标准。工作有5个流程:核实客户信息、核实使用产品、问询还款方式、评估还款能力和提醒客户按时还款。可以说,他们直接决定了是否给客户贷款。
与电催类似,大部分信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审核,行话叫“电核”。小齐说,一个信审员一天可以审50单,平均下来一单最多15分钟。总之,他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机械简单的重复着。
但人工智能浪潮很快袭来了。小齐的公司,建模组、反欺诈部、数据部等一个个新部门建立起来。小齐很快发现原来的工作经验几乎毫无价值,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风控等等概念,似乎才是真正在做风控的标配。像小齐这样的信审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他们没日没夜的拼命干,核一天不过审核50单,机器审核量一天超过万单,完全解决了人工审批主观性、效率低等弊端。
“一些公司已经完全裁掉了信审人员,我们的信审也在逐渐减少,未来所有决策都将自动化。”捷越联合授信评审副总监李强将其分为4个时代:大数据1.0时代,有App和信审系统;2.0开始引进征信系统;3.0有了建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到了4.0,则是完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眼下,无疑正从3.0向4.0过渡。到那时,所谓人力,只会用对风控系统的建立、监督、维护上,所有的决策,都将“自动化”。
因为征信系统的缺失,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之中,目前仍有一些灰色地带,需要人工审核——这是信审员的最后稻草。但有不少专家断言,留个人工信审员的时间,不过5—10年。最可怕的是,信审员之前的工作经验几乎无价值,他们的经验对其他岗位毫无用处。
深度调查:
被AI替代的人去哪里了?
机器换人培训班
“无论多么熟练的工人,也不可能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而且不会出现差错,所以机器在工业生产中尽显优势。”采访中,刘尧的这句话,某种程度上道出了“AI取代人类职业”的最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人开始担忧一个问题——未来他们的工作将被 AI 取代。两百年前,一场发生在英国的“卢德运动”掀起了反对工业革命的浪潮。1812至1816年间,英国工人发起了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抗工厂压迫的工人运动。因其首领名为“卢德”,故史称“卢德运动”。
不过,工业革命的脚步并没有因为“卢德运动”而停顿下来,而是以更加磅礴之势横扫英伦和欧陆,在广度和深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
如同两百年前一样,在AI革命中,会有些人失去工作,也会有人选择转行,还有一些在学会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之后,与机器一起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进入新的时代。
技术升级
37岁的陶美琴在电脑前绘图板上滑动手中的电子笔,电脑那端随即呈现各种色块、线条,不断变化、组合,眼花缭乱。经过她的处理,预设程序被植入电脑,随后通过编织机生产出各种花色的针织毛衣供市场选择。
此前,陶美琴和工友们一直使用工厂提供的手摇机器编织,“从早到晚左右手来回摆动,效率却极其低下”。后来,工厂开始了自动化进程,共有三个楼层超过千台机器24小时滚动作业。
新设备投入便是流水线工人被大量辞退的时候,人员从3000多人急剧锐减,陶美琴算是打工族中幸运的一名,经过培训,她很快便掌握了控制新机器的能力——编程,业内称“画花”。再后来,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她升级成为厂里的“画花主管”。
像陶美琴一样,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选择了技术升级。信审员可可自学了一些风控知识,也参加了一些基础的风控课程。目前,他找到一份新的工作,负责初级的策略模型和数据分析。
“我从2016年初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了,注意到东莞市长袁宝成在大力倡导发展这一块,实现东莞产业智能化,所以今年三月份下定决心来培训中心报名上课。”在东莞一家“机器人换人培训班”,学员黄伟说。
在他培训的培训班,培训课程分初级、中级、高级,黄伟报了全科,学费需要1万多元,但是黄伟认为这值得,“如果一直呆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知识面、视野就会很窄。我选择学一门技术,将来能够掌握控制机器人的工作,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人工智能研发原则是用来弥补人类工作中的不足,并非替代人类,这和以往的科技升级理念是相同的。科技升级始终影响着就业,而人工智能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并不具特殊性。”通江投资集团创投领域负责人张嘉诚就认为,显而易见的是,无论AI如何取代人工操作,都最终需要人类的控制才能工作。
因此,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面积的操作工将减少,而熟悉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工种将需求大增。不过,想要成为这种人才并不容易,多位广东机器人供应产商的工程师表示,普工要通过学习转型为“机器换人”所需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多个条件:有机电、自动化或数控基础,熟悉生产工艺,而且要有工厂实际体验场景。“加上机器人被用在不同的产品线上,不同产品有不同要求,学员适应起来可能又要五、六个月。”
返乡就业
但并不是所有的一线工人都像陶美琴、黄伟这样,有能力有技术为自己“升级换代”,不同行业、生活背景和对未来产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目前的“选择”。
“分拣员做不了,我就去送快递。”刘尧所在的邮政物流速递分拣现场,一位分拣工人对记者说。不过,当记者说起现在京东开始尝试无人机、无人车送货时,他明显没有考虑更长远的问题。
“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也许找个好人嫁了。”对于未来,被裁员的电催员小惠显得很迷茫——没有技术、升级不易,像她这样迷茫的人很是不少。
除了被裁,一部分人还是在危机面前主动离开的。“公司企业效益不好,也采用了自动化生产,不想要那么多人,我自己也想走。”曾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的张伟说,他选择离开理由是“看不到希望”。“工资不加,也没升职空间,员工也一直在流失,工作几年的待遇仍跟一个新进员工差不多。”
其实,即便在自动化浪潮在东莞、深圳,失业后也并不难找到工作。广东当地一位官员就表示,一个企业部分工人转岗后,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或服务业吸纳。
这是因为,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置换有着千沟万壑。除了先期投入巨大,还意味着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彻底改变,安装、维护、保养等等都是巨大的成本支出,这不是一般制造企业能承受得了的。因此,东莞、深圳等地还有大量中小企业需要众多工人,机器换人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过,和卢云一样,张伟也选择回到家乡,他所在县城出台了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机制等优惠政策,降低了返乡创业就业门槛。如今他在县工业园区某鞋厂上班,感觉待遇还不错。“在家门口工作也能挣到两三千元,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再也不用在外面漂泊了。”他说,尽管当地县城也在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但距离全面自动化,还有遥远的距离,因此自己并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一位学员在机器换人培训中心学习控制面前的机器人
相关链接:
没技术含量的客服被AI大规模取代
客服在今天被视为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工种,也是被视为是人工智能可能会全面颠覆和取代的一个职业,有调查数据就称,未来三年内,世界80%的客服工作可能被聊天机器人所接管。
2016年12月9日,易到就宣布停止人工电话客服,而只提供邮件客服和人工智能服务。而在7月12日的2017天下网商大会新金融分论坛上,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透露,目前支付宝智能客服的自助率已经到了96%~97%,智能客服的解决率达到78%,比人工客服的解决率还高出3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据另一家科技巨头网易方面介绍,其“七鱼客服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客服技术,在过去一年里为客户回答了10亿次以上的咨询,目前的智能回答率达到86%。“为我们的客户至少节约了1亿以上成本。”网易公司提供的资料中称。
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人工智能的一些分支领域走向成熟。其中,语音识别技术目前在准确率方面与人类相当。在去年 3 月的阿里云年会上,阿里云人工智能 小 Ai在准确率方面以 0.67%的微弱优势战胜第 50 届国际速联速记大赛全球速记亚军姜毅。而到了今年,越来越多的会议已不使用人工速记,展示人工智能机器人速记简直成为了时尚。
而携程网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此前也发文认为,人工智能还远不能取代大多数服务工作,尤其是教育、医疗、旅游和其他高端服务。他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大规模提高人类工作效率,人类工资会大幅升高,这会产生巨大的服务业工作需求,完全可以吸收工作被AI取代的劳动力。
目前“实时翻译”被阿里巴巴、网易、百度、谷歌、微软等企业作为在人工智能上的主攻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尽管文学翻译仍然难以被取代,但普通翻译人员越来越难以存活。跟翻译人员一样,速记员的职业生涯也面临着威胁。不少科技大会,展示人工智能机器人速记简直成为了时尚。
此外,金融行业也被视为人工智能最先被颠覆的行业。目前可见的是,客服、后台数据核算等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正在被AI大面积取代,且效率大大提升。有业内人士称,目前金融和AI的结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户开户时,靠人脸识别做验证;二是OCR自动化读取;第三块是跟图像相关的风控。而在传统金融行业,该人士的体会是保险行业对人工智能接受度最高,第二块是银行,因为体量很大;证券的话因为体量较小,相对机会少一些。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i.co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