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香港回归这20年: 为何科技创新总差那么一点?
  • 2017/7/7 15:48:1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这是一个伪命题:越发达的社会,适应科技创新的改变就越慢?

变与不变:没有合适的创业土壤


被收购的uBuyiBuy团购网站是香港本土不多的网站之一

与“八达通式”难以改变消费习惯相比,更大危机是香港过去多年来没有科技创业土壤。

 “IT创业,你是不是在搞笑?”Jullian说,他们调查的结果是,50位香港高校学生中,只有1位愿意进行IT行业创业。不愿意的原因很多,没有创业土壤、IT行业不赚钱、香港互联网市场太小、难获融资等等。

这正是香港科技产业20年的缩影。在香港市民口中传颂颇广的一句话,大概是“搞高科技就会失败,搞金融地产就能赚到钱”。这句话也代表了香港这些年来低迷的科技创业生态。

“在香港互联网创业,真的很难很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钱方联合创始人李英豪说。他曾经是香港创业人一名:多年前在香港创立过企业移动应用方案公司,把香港公司关闭后2011年到北京创立了移动支付公司钱方。

让李英豪名声大噪的,是他曾在网上撰文,从市场、资金、产品、团队方面分析香港缺乏互联网创业条件——尽管香港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地方之一,李英豪1995年就接触到了互联网,但香港互联网20年来,还是关注的那几个网站,新闻看雅虎,搜索用谷歌,股票看纳斯达克,视频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邮件用Gmail,讨论去Discuss、Uwant。

至于电商购物?香港人不在网上购物——在香港登陆内地电商网站有一个问题,就是货物过关。而无论到铜锣湾、尖沙咀还是旺角,交通便利,人们一个小时都可以到达。

“以上产品,都是美国产品。”李英豪说,香港曾有一个名叫uBuyiBuy的团购网站,是香港本地做得算最好的,被Groupon收购以后,这几年就很难找出一个香港本地互联网创业者。

“香港是一个互联网小市场。”Jullian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目前整体人口700多万,老年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样狭窄的市场根本不具备孕育伟大创业者和伟大公司的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香港有全球最好的大学教育,但是现实压力让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稳定工作而非不可预测的IT行业创业。“据我了解,工作10年左右的香港IT职员薪酬大概在2-3万港币。但如果在金融公司,年入数百万元也很正常。收入悬殊导致IT行业成了冷门行业。”Jullian说,在香港市中心区分租一间老旧的带改造或拆迁的房间大概需要7-8千港币,床位也要4000港币起。,天价房价房租让诸多香港工薪族一辈子背负着巨大压力,也让心生IT创业愿望的大学毕业生或其它创业者望而却步。

创业成本高昂,是香港创业的主要掣肘。记者查阅香港一家房地产公司网站结果显示,在靠近深圳的香港上水地区,办公室租金每平米达到了250港元;而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附近,办公室租金每平米大约为100元,算上汇率差距,香港办公场地租金也几乎是深圳的两倍。

在香港,科学院是类似内地的创业孵化器。“香港科学园虽然租金较低,但很难有机会进入。”一位创业者说,不仅如此,创业需要人才成本也非常高,招聘一个懂硬件或软件的人甚至会高过金融业的高级员工。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看,高房价绑架了香港的IT创业。石波对此就深有体会。

2011年高中毕业后,石波来到香港读大学,2015年8月,他觉得香港是一个移动互联荒漠市场,他和其他两位合伙人在香港中环开了一个O2O租房网站,应该说这是一个针对香港痛点的商业创意,但创业三个月后,石波的创业倒在了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上。

他们租的是一间面积20多平米的办公室,每平方米200-300港币。此外,一个人最低工资1.2万或者1.3万港币起,尽管这个薪水在香港相比其他行业很低,但种种高成本的支出,让石波他们创业三个月,就有了几百万港币支出。

此外,由于香港金融业发达,香港大学生的择业第一选择是进入金融行业。在香港长大的“煤老板”CEO王硕功就回忆,他身边同学很多都进入大投行工作,“香港主流价值观推崇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佼佼者。”

种种原因,都阻碍了香港创业者形成规模化的投入,而仅是零星的“游兵散勇”。科技园董事局主席罗范椒芬就曾经表示,香港每百万人口中仅有不足3000人从事科研,这一数字远远落后于新加坡、以色列等地区。一名香港科创的人士也透露:“现在来看,香港所谓高新科技的从业人数可能仅仅超过3万人。”


发展死结: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


香港科学园

十几年来,许多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发展,也成了香港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死结。

“社会上普遍认为香港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具有健全的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和发达的通信等,但与深圳相比,香港在创业创新方面显得落后。”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伯韬说,2000年网络泡沫后大财团们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着互联网创业者转。偶尔会有来自大陆或海外的风投关注,但实际融资成功率很低。

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和电信大亨李泽楷大力推动的数码港最终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数码港位于香港岛南区西面薄扶林,占地24公顷,拥有宜人海景的地利。
   对这个建立于21世纪初的“数码港”,当初吸引了很多国际IT大企业来港成立科技园,但随着2001年科网梦破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零星关于配套地产项目落成的新闻外,这个承载着香港科网梦的“数码港”,留给香港人更多的是资本对IT创业的恐惧。

当然,香港也在做着改变。比如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举办了第一届香港国际创客节,出行、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正在成为香港青年创业较多的方向。

融资难仍是最大问题。2014年,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姚刚和本校同学杨黎斌、章池生一起创立了一家WIFI商用公司。他的项目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大微基金10万港币的启动资金。只是,10万港币根本赶不上公司研发和资金需求速度,姚刚考虑过在香港寻找投资,但结果并不理想。“香港从来不缺钱,但机构投资者大都关注二级市场,围绕上市公司做PE、并购,创业者找不到钱。”

这位在大学就获得多项科技创新奖项的年轻创业者说,在创投市场,香港很落后。不像内地有着完整的创投产业生态链,从天使投资到后面每一轮的跟进都相对成熟,香港更看重是最后的上市。

根据Pitchbook Data提供的数据,香港科技初创公司在2015年只获得了2.66亿美元的融资,仅为新加坡科技初创公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来自英国咨询公司Preqin的报告数据也显示,截止6月,香港科技初创公司2017年只获得的了10笔融资。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科技初创公司获得了503笔融资;韩国获得了51笔;新加坡和日本分别获得了37笔和36笔。

这从资本市场得到了印证,香港上市对于新经济企业偏于保守。就全球增长最快部分行业而言,港交所上市公司占比也非常低,制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占1%,软件与服务占比9%。若抛开腾讯,软件与服务同样仅占比1%,阿里希望在香港上市就由于同股同权的规定而最终未能成功。

更重要的是,一些香港人并不会意识到,某种意义上,是现在的优势项目“绑架”了香港科技创新。

保罗来自美国纽约,在香港定居多年,他在开办AcceleratorHK 之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孵化器Startup Bootcamp。他的理想,是将香港变成一个像硅谷一样的国际互联网中心。但是几年过去,他无奈承认,金融、地产早已是香港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两大板块,再加上进出口贸易和旅游,这四部分产值占了香港GDP的半壁江山。“虽然香港社会各界都意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香港的科技发展之路命途多舛,时至今日仍原地踏步,经济增长仍依赖于传统模式。

本文出自2017-07-10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2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shixi01)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