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追星这件小事,粉丝互动平台的大生意
  • 2016/12/22 9:59:50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互联网基因的注入为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创造了全新的语境,这是一个娱乐“新世界”。裹挟着时代洪流、以百亿速度发展的文化娱乐产业,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势态。在追星这件事情上,十数家大小粉丝互动平台正在孕育一笔大生意。
 

巨头入场

 

阿里巨头加入粉丝互动平台战场,给了其他粉丝平台很大压力

     粉丝经济的浪潮,以及对90后、00后互联网新生力量的渴求,一直以来对用户量、活跃度十分重视的BAT等巨头们也按捺不住了,开始纷纷进入粉丝社交平台的斗兽场。

      不得不说,百度和腾讯因为其产品特点的关系,其实在更早之前已经有些涉足,比如百度贴吧、QQ群。但是,不管是百度贴吧还是腾讯的QQ群,它们在过去都没有特别强调其对粉丝社交的区别对待。

      2014年8月,腾讯和华谊强强联手推出星影联盟是腾讯正式切入粉丝市场的一个标示。不过在此之后,腾讯并没有更大的发力,而星影联盟也并未在粉丝互动平台领域有特别强的存在感。

      BAT真正入场的标志应该是今年4月阿里发布阿里星球计划。4月15日,阿里星球上线,正式吹响了阿里星球进军粉丝经济的号角。阿里星球推出的“粉丝游乐””天天视听”、“星球商城”三大板块,已经形成包含了从粉丝经济到互动直播再到音乐产品交易等多种服务内容合一的泛娱乐平台。据了解,阿里星球上线一个月日活跃用户便超百万。

      背靠阿里巨头的资源之下,阿里星球的入场不仅带来的是体量,还有线上线下互动的玩法,率先拉开了线下的粉丝争夺。以阿里星球8月开启的粉丝应援大战为例,上百个大牌偶像的粉丝圈参与到了这场激烈的粉丝应援战,为自家偶像赢取全国30多个城市的超过3000块屏幕资源及17万资金池应援资金。据介绍,在中间阶段时参与活动的粉丝量已经有400万,其中粉丝投票数最高的一天则达到了3000万之多。

      不过,在互联网资深人士丁晓晨看来,巨头有自身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玩转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最难做的是一直坚持下去,如果只是为了圈钱,就只能是一锤子买卖,也不会有粉丝导流,粉丝因为偶像一窝蜂进来,但噱头没有用户黏度,很快就会流失。但如果做粉丝服务,让粉丝以最少付出获得最高福利,从商业角度来看,又很难持续下去,二者之间很难权衡。” 丁晓晨表示,尽管阿里星球内容丰富,但操作复杂、体验感差都是问题,尤其活动策划不以粉丝角度出发,只是一味地从粉丝中索取商业利益,即使是明星活动也难以支撑该平台持久的用户黏性。

 

投资者说

粉丝高度参与是未来文娱产业的基础

      如果说过去的追星是粉丝经济1.0,那么今天以粉丝互动平台出现、粉丝全面参与明星应援则是粉丝经济2.0.

      粉丝经济1.0是日韩开创的买买买派,无论怎么玩,最终目的还是赚粉丝的钱。而粉丝经济2.0,虽然看上去似乎仍然是粉丝对偶像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但是从商业逻辑来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粉丝追随偶像的关系,而是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关系,同时将这种互动关系放在更大的商业格局下去看待。

      粉丝经济2.0就是通过聚集广大长尾用户的流量,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挖掘用户价值,这些群体在传统粉丝经济系统是被忽视的,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慢慢发掘其潜力。这种思路的转变背后其实是互联网基因,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流量,一个富二代的流量和学生的流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互联网公司切入粉丝经济的方式,还是以流量为核心,聚集互联网上大量长尾的用户,只要有流量后面商业模式的故事都能讲得通。

      同时,互联网公司的商业逻辑也将带来文娱产业新的变化。正如各类粉丝互动平台的出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市场一种新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娱乐产业不再是过去一张唱片、一张演唱会门票的旧模式,而是利用互联网充当了中介和通道的作用,粉丝高度参与文娱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这个文娱产品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场秀,也可以是一个明星偶像。

      今后,无论是歌手还是影星,都要紧紧围绕IP、粉丝、公众参与来培育市场、走向成功。通过粉丝社群的互动交流,文娱产品才能真正贴近消费者需求。

本文出自2016-12-19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50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