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5-14 12:53:0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薛昱
- 作者:
18年前,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奇迹,让一个花季女孩活了下来。
18年后,互联网又让这个女孩重回公众视野,成为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
近日,因为令人心痛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人再次想起了“清华大学朱令案”。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事发1995年的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案又成为坊间热门话题。尽管迄今为止,该案几度沉浮,到底是谁毒害了花季少女仍是谜案重重悬疑。
不过,发生在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在救助朱令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朱令中毒前
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
“朱令,女,21岁,才貌双全,多才多艺,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自去年12月生病,今年3月昏迷,至今仍在协和医生接受治疗,句号。”
“有谁能帮助我们?”
求助电子邮件,发往因特网上世界各地的的九个医学方面的论坛。重金属铊中毒,这个医学名词在回复中频频出现,让她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寻求拯救的病人。
此前的1994年11月,聪明、美女的清华女生朱令离奇发病: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四肢无力、发音含混、被送往医院,医院对此束手无策,中毒原因始终未查出。1995年3月底,朱令陷入长达数月的昏迷之中。
1995年,这是一个互联网刚刚开始的贫瘠时代。如何拯救朱令?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开始的年代,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蔡全清等人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求助以及之后的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
贝志诚在一篇文章《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回顾》中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发起网络诊断的。
据贝自述,最初想到互联网是听到蔡全清说他们系的陈耀松教授在搞一个叫internet的东西,可以与全世界联络。
1995年4月10日,贝拿着朱令的病历复印件翻译成英语,和蔡全清一起在学校的机房发出了求救邮件。据贝介绍,当时是向两个类似BBS的学术网络Usenet(新闻组)和Bitnet(连接世界教育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类似互联网,但独立于互联网)所有跟医学组相关的群主发出的。
电子信函发出三小时后便收到世界各地的热情回函。4小时后求救信已传遍美 国,两周后已传遍世界。在随后的十多天里,国外许多著名医学专家根据描述的症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快诊断出是罕见的铊(Thallium,81号重金属元素) 中毒,并建议用“普鲁士蓝”解毒。
那是贝志诚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他的描述是“看着邮件不断在Unix绿终端屏幕上跳出,兴奋的一直待到早上五点,才把受到的近百封邮件拷到软盘上带回宿舍。”
“新闻组和WWW、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送同为互联网提供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在国外,新闻组账号和上网账号、E-mail账号一起并称为三大账号。”
据中国个人站长第一人高春辉介绍,新闻组里有很多的新闻主题,也是通过电子邮件来沟通,“你可以理解成一个一对多的网络,每个主题有一个专用的邮件地址,大家通过这个邮件地址来交流。”
时至今日,国外还是有很多用户在使用新闻组,因为它高效而实用,而贝志诚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向海外求助的交流。
当时,贝志诚等人还遇到一个问题,从Unix终端下来的邮件打包成的大文本在电脑上无法阅读,于是贝宿舍的几个同学分工,用微软的Access写软件,把邮件拆分成一封封,然后把邮件标题、发件人摘出来存进数据库,输入发件人的职业、统计发件人发回的邮件数量,这样设立一个权重打分机制来决定贝等人的优先回复机制等。
最终,中国大陆的首次网上求诊,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回信上千封,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授将朱令的脑部及神经系统的X光等数据放在UCLA的服务器上,并创建了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最用,也让互联网远程医疗在当时就成为现实。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