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停薪留职2.0”:将员工变成新公司股东
  • 2015/6/4 17:04:0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被取消20多年以后,“停薪留职”政策又一次重出江湖。最近一段时间,33岁的杨昭雨(化名)就因此陷入了迷茫、焦灼、希望等各种情绪的交织中——她所在的报业集团,下达了“鼓励和支持员工创业的通知”,这个消息瞬间在传媒圈烘得热火朝天。


特约记者  毛健敏  罗向阳 本报记者 郎鹰

 

     被取消20多年以后,“停薪留职”政策又一次重出江湖。 

   最近一段时间,33岁的杨昭雨(化名)就因此陷入了迷茫、焦灼、希望等各种情绪的交织中——她所在的报业集团,下达了“鼓励和支持员工创业的通知”,这个消息瞬间在传媒圈烘得热火朝天。


   媒体鼓励员工创业,这在杨昭雨8年媒体经历中是不常见的。创业方向是“互联网+”,员工所在单位占一定比例股份,员工可停薪留职3年。“有人说这是变相裁员,也有人说这是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手段。”杨昭雨说,尽管自己早就想去移动互联网里面看看,但问题是,内部创业真像领导描绘的那么前景光明而且容易吗?

    而在媒体“内部创业热”之前,包括电信、海尔、长虹、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巨人、京东、360、万科、联想等在内的大小企业纷纷建立了内部创业孵化机制,试图由此成为企业克服内部僵化、寻找新机会的一剂良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创业并非一剂屡试不爽的良药,大部分未看到明显效果,甚至部分以悲剧收场。因此,杨昭雨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根植于哪些制度设计的内部创业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又有哪些教训值得深思?

 

小资料

 

所谓内部创业,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或工作项目,并与企业分享成果的创业模式。对员工来说,内部创业是“众创时代”一种较为冷静、风险较小的“新创业”方式。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它自身也需要重新激活“系统”。

 

没有员工,只有内部创业者

    在海尔CEO张瑞敏的规划中,未来海尔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类人都拥有“海尔内部创业者”的共同身份。


5月初,北京热火朝天科技公司团队,在App Store上更新了一款叫做“热门话题”的App,引起数十万网友下载。

这款APP之所以引发关注,正因为它是传统媒体转型案例之一——它是新京报和三胞集团联合出资的一次“内部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新京报。

不完全统计显示,进入2015年,在新京报之外,浙报集团、重报集团、深圳报业、上海报业、南都报系等近百家媒体均提出了内部创业机制,创业方向均是互联网+或新媒体。

不仅是看到危机的媒体,其他企业也动作频频。今年3月,京东“京东到家”上线,涉及生鲜、商超商品、外卖和鲜花等品类,这是被刘强东称为“具备战略属性”的京东内部创业项目。4月,联想内部创业项目“神奇工场”正式运营,基于互联网模式运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产品,联想寄望它成为从硬件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跳板。

到了5月,全球最大住宅开发商万科发布了《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拟拿出3亿元资金支持在万科履职2年以上员工创业,试图用“内部事业部制+外部的创业群”去突破万科大公司管理弊端的路径。此外,甚至就连银泰商业也鼓励线下实体店店员内部创业,通过微信开店的方式,实现银泰零售板块的互联网化。

“对所有领域来说,内部创业都是一次彻底的颠覆,是一次构建产品新生态,包括重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机会。”上海志详投资咨询公司经理黄善伟告诉记者,很早前理发店、培训学校推行的店长持股、老师持股,实际上就是内部创业的一个模式。

根据记者了解,其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吉福特·平肖(Gifford Pinchot Ⅲ)在一篇论文《企业内部创业》中首先提出。1985年,乔布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麦金塔什项目小组就是众所周知的内部创业,它实际上是回到车库创业,不过是在一个大公司内部。

此后,美国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内部创业,以应对普遍存在的“大公司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创新动力。随后,日本松下、富士通,台湾宏碁等企业也开始了内部创业机制。

在中国大陆,最早尝试内部创业的是华为。2000年8月15日,华为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满二年的员工,都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代理商。

众多华为人相应号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其中包括时任公司副总裁的李一男。任正非在欢送李一男的讲话中,把华为鼓励内部创业目的概括为:一是给一部分老员工以自由选择创业做老板的机会,二是贯彻“收紧核心、开放周边”的策略,让创业员工形成华为产品的分销渠道,结成以华为为“轴心”的联盟。

而互联网企业大张旗鼓的内部创业项目,当推2007年盛大游戏推出“20计划”,鼓励游戏项目负责人在盛大内部创业,项目负责人最高可获得游戏20%的收益分成。在这个计划下,内部员工创业可以获得盛大的全额投资。2009年,盛大创新院成立,一度聚集了约500人,掀起了内部创业的高潮。

此后,搜狐、中国电信、巨人、阿里、百度等众多互联网企业推出“内部创业”机制。到了2014年,家电企业海尔甚至提出“人人创客”口号,彼时张瑞敏表示,未来海尔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类人都拥有“创业者”的共同身份,这意味着,对于转型中的海尔来说,已没有海尔集团直属员工,只有内部创业员工。

“停薪留职2.0”与共同控股

    对钱负责的,一定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的人。员工和企业共同掏钱,双方也就对钱更负责。

 

“公司给我们两个选择,一是员工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投资,二是停薪留职,三年后视情况回归原职位。”5月初,一家刚推出内部创业计划的某科技公司员工小张问记者:“你觉得我该选择哪一种?”

     记者观察发现,在这波内部员工创业热中,停薪留职是颇受争议的方式——作为20多年前经济计划时代的产物,停薪留职政策早已消失多年。因此该方式一经推出,就广受是否“变相裁员”的质疑。

    

 这其中包括万科。按照万科的规定,作为创业的前提条件,员工必须先从万科辞职,万科将保留离职前的职位和经济利润集体奖金等既得权益,两年内,创业员工可随时选择回归万科。彼时,正值地产业大规模裁员传言四起之时,而万科于4月27日发布的2015年一季报显示,其一季度利润同比下滑超五成。“这让企业成本大幅下降。”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说。

 

 那么,靠什么去维系创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及保证创业成功后对企业的收益?

 

  答案是企业出资,和员工共同控股,建立有限合伙制架构

 

      在这方面,华为曾有着血淋淋的教训。2000年华为的内部创业热潮中,所有创业项目和华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关系,没有股权上的关系。2001年,李一男创业的港湾推出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从华为的代理商变成竞争对手。2006年6月,华为以17亿元收购港湾网络的沉重代价,为自己的内部创业失败付出了巨大代价。

 

 后来,在跟港湾的座谈会上,任正非将华为与港湾陷入搏杀局面归结于基金的推动。但实际上,华为显然没有想清楚华为与员工内部创业公司的关系问题,如果跟松下、思科等企业的内部创业方式相比,不难发现,松下不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资金支持和相关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求松下在员工创业企业中的股份占比达到51%及以上。

 

除了便于控制和客观评估,这种方式也利于激励创业员工的创新和斗志,“对钱负责的,一定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的人。”在谈到内部创业时,史玉柱曾如此表示。

 

2009年,巨人在推出“产权改革计划”时就采取了这一方式,史玉柱把新设项目分拆成立公司,研发团队和母公司分别投资49%和51%,子公司拥有充分决策自主权,包括项目研发以及人、财、物等的支配权,同时按出资比例分享项目收益。巨人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这打破了大公司利益分配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公司病问题,很多好游戏就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征途2》、《兵王》就出自内部创业团队之手。

 

尝到更大甜头的还有宗毅,这位商用空气能热水器制造商芬尼克兹的老板,此前名不见经传,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是2013年,他一口气买下了20多辆特斯拉,奖励他的创业团队。

 

2002年,宗毅创办了芬尼克兹,2005年受到高管离职的刺激,决定实行内部创业,2006年成立第一家企业,目前一共裂变出了9家,都实现了盈利——如今,宗毅成为各种场合的座上宾,分享他的让周鸿祎震惊的“裂变式”创业经验。

 

“裂变式”创业的具体方式是:每年,芬尼克兹组织1-2次创业项目评选,由员工提出项目,公司主管级员工作为评委,以人民币形式投票,获得最多人民币支持的项目胜出。裂变企业的大致架构为:宗毅及芬尼克兹另一位创始人张利投资占50%的股份,新公司创始团队占20%-30%,其中第一股东至少10%,其余是芬尼克兹员工投资。

 

芬尼克兹第一家裂变企业是其产业链端的一个产品,后来的企业主要是“跨界打劫”,即依托原有的技术,应用在新领域,譬如应用于印刷包装行业的热风烘干机。“内部创业从熟悉领域起步,核心竞争力就不一样,核心员工也再未流失过。”宗毅说,“所以我们都没输过”。

成败关键,看老板你的胸怀

   不过,企业变革,本就像在雾中前行。内部创业,同样如此。

  内部创业,看着光鲜,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支撑,但实际做起来很困难,这些年直接鼓励内部创业、宣称内部创业的企业数不胜数,但真正最终成功的,却并不多见。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甚至指出,在大的企业内部发展新业务,如果以业务部门的形式来培育,最后会无疾而终。

 2008年,盛大成立创新研究院,最多的时候扩张到500多位一流工程师,50多个项目。4年之后,研究院裁员75%,大部分项目被调整和关停。如今,这家曾经排名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第一位的公司,彻底抛售了主营业务,转变成了一家纯粹的投资公司。

 2013年,搜狐张朝阳设定“悬崖计划”。彼时,“悬崖计划”被广泛认为是搜狐在移动争夺战中的最后机会。搜狐内部孵化机构曾推出三个项目:视频应用“野火”、阅读应用“春风”、招工应用“又生”,1年后,三大项目或关或停。

 这和搜狐内部环境有关,“搜狐内斗很厉害。”一位熟悉张朝阳的前搜狐人士说,但内部错综复杂利益链及高管斗争已严重影响到公司内部项目发展。一个案例是,搜狐视频也是从内部项目孵化出来的,曾多次希望拓展华南业务但因频繁更换高管、及管理层间隙,导致这一战略目标多年来都没有实现。

微信算内部创业最成功的案例,但是,微信最初在腾讯内部,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产品,甚至还遭到手机QQ的排挤。

内部创业难成功,即便是在对内部创业最为重视的海尔也是如此。在海尔的100多个小微项目中,相对走得平稳的只有一个雷神。此外,360、京东、百度

这并不奇怪,内部创业与外部创业不同,它始终受到企业体制内条条框框的管辖。比如,创业团队在技术不成熟,市场开拓难,经营模式处在探索期,短期盈利困难等情况下,控股的企业会给予多大的容错空间?

再比如,内部合作、资源如何分配、业绩如何考核的问题。

 

“利益冲突是很重要的问题。”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著名学者安德·H·范德文就表示,“比如母公司派驻董事到小公司,这些高层领导该代表母公司利益还是子公司利益?这一问题导致了在美国有相似尝试的公司,面临诸多诉讼。”

 

不仅大企业,小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重庆一家初创企业创始人段志源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搞创新创业的团队充满激情和斗志,谁去做那些传统业务?利益最大化的部分被内部创业拿走了,传统业务谁给你扛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都去做传统业务,未来谁管?“这是两难的问题,内部创业解决了创新的问题,但还不彻底、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但无论如何,最关键的还是老板。“谨慎选择,选择靠谱的公司,靠谱的产品,靠谱的经理和伙伴,靠谱的老板,多花些时间接触和侧面了解,能够避免许多的弯路。我就是走上了这么一条弯路。”

 

2012年,人人网与艺龙合作推出了一个专注旅游社交平台的内部项目风车网,但该项目从高调上线到团队解散,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的,其风车网前CEO陈晓峰写长文发出了这样的闹骚式抱怨:“方向是老板决策的,人手是老板安排,就连和同事的关系也是老板暗自调查的。内部创业,到底是要想清楚老板要什么,还是你的用户要什么?”

 

 

 

案例分享

 

 

我的两月职场失败经历

——内部创业的那些事儿

 

——快刀青衣 ,著名自媒体人,电脑报专栏作者

 

2014年3月,我离开呆了7年的搜狐,加入一家土豪金融集团,到5月底辞职离开,短短两个月时间堪称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大败笔。

究其原因,在于对“内部创业”四个字的想象过于美好,谷歌之类的内部创业鸡汤故事很多时候压根不适合中国企业。

    这家金融集团在战略上属于比较激进和开放的,至少在我所在部门的整体构建上,基本上都是从腾讯、当当、新浪、搜狐等一线互联网企业挖来的各种骨干。在部门内部,上到Boss,下到普通一员,大家的背景类似诉求一致,都是冲着“内部创业”这样的承诺进来的,恩,还有不菲的薪水。

  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失败了,问题不是无法组建起牛逼的内部创业团队,而是团队的生态环境。而这一切的成功推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1、理念:大象VS猎豹

    如果用动物来做形象代言人,那么创业公司一定是猎豹,所有行动都要快,而传统公司应该是大象,体量大身子沉,每一步都惊天动地地表发颤,但是很难提高速度。

   当内部创业团队需要协助时,其他部门的同事开始惊呼:“哎呀,他们团队不是牛B么?怎么还需要别人的接口?”

   当内部创业团队决定自给自足时,其他部门同事开始冷笑:“哼,都不知道他们挖来这么多人,每天都在忙什么?”

并且,由于之前背景和环境的不同,内部创业团队和原有团队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和判断有着天壤之别。更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声音:这个不是我们的KPI;我们也想支持,不过人手不够,而且需要和项目经理商量排期,并且和产品确认需求,再说了我们自己部门现在的确很......

有一次,和一个其他部门的人谈一个产品细节的修改需求,在会议结束时,我们都达成了“马上改”的共识。回到座位,我等了许久,发现还没有改完,当电话追过去,那边非常诧异的说:“马上改难道不是明天给你改嘛?”无语凝噎……

 

2、战略:锤子VS锥子

现在的企业,之所以纷纷提出内部创业概念,首先是因为时代变化让他们跟不上时代变化,所以希望能用最小的代价来引领企业的未来。

但哪怕是内部创业的典范谷歌,也不会把企业希望放在众多不靠谱的内部创业项目上,比如GOOGLE X实验室更像是一根根不同的锥子,在墙上反复敲击试验,说不定哪把锥子就捅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例如人工智能。

而我在自己所主导的内部创业项目提交方案阶段,PPT就修改了26版,最后终于在PPT上实现了创业项目的两年收支平衡和第三年盈利计划,甚至准备在PPT上做到第四年去纳斯达克敲钟......

 

3、心态:狮子VS兔子

 

    在《人与自然》里,很多时候狮子出击捕食,兔子能逃脱。因为对于狮子来说,失败仅仅是少了一顿午餐,而对于兔子来说,失败就没命了。

在创业公司,几个伙伴合伙开展的,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吃饭,干砸了,没钱,可能自己还倒贴钱,所以所有人都会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可不可行,而在大公司,很多人会思量着:做的不好有公司顶着,大不了这个项目不做了,去做另一个,工资照常拿。

    这种心态下的团队,所形成的理念就是无法拧成一股绳,无法孤注一掷,没有人愿意担责任。当内部创业团队都各怀鬼胎,各自谋算的时候,那么前景将一片暗淡。

 

4、架构:固守VS重来

生于组织,困于组织。你能否真正的内部创业,取决于你能否真正独立。所谓独立,是指财务独立、人员独立、团队独立,完全的自负盈亏。否则很难成功。比如说你只是某企业的一个部门,你撇出一个部门来,几个人兼职,然后再做个什么样的东西。这很难成功,因为体系的包袱比较重,你的行动力很慢。这是我这次内部创业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

海尔雷神游戏本的成功,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在PC市场传统格局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传统海尔电脑并没有突出重围,实现理想中的差异化崛起。后来,海尔三个内部员工组成了“小微团队”,从30万条评论与6个QQ群之中找到了雷神的创意。而雷神游戏本既没有海尔的logo,也不是由海尔生产的。它在海尔内部孵化,从品牌到生产、销售都完全独立运营,成为海尔在硬件崛起时代转型的典型样本。

 

 

 

■链接

内部创业几种模式

模式一:阶段管理式

代表企业:柯达

柯达尽管已宣布破产,但内部创业体系却为业界所称道,其独到之处在于其对创新业务分阶段的管理。在不同阶段,对资源和外部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内部创业也存在同样规律,柯达会考虑相应的流程。

 

模式二:事业部庇护

代表企业:宏碁

   宏碁内部创业最为成功的,是一开始作为部门存在,新创部门在母公司的庇护下,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业务。等新创事业在部门制下度过了生存期后,就采取引入外部资金的形式组成新公司。

 

模式三:转为代理商或外包业务商

代表企业:用友、华为

用友公司为离职做代理并成立公司的员工提供资金和产品的支持。华为任正非至今对当初的内部创业失败也忌讳莫深,这个模式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缺乏对创业团队的控制。

 

模式四:停职留薪

代表企业:万科

作为创业的前提条件,万科内部员工必须先从万科辞职,万科将通过股权、债权、可转债等形式对创业项目出资。在风险管控方面,万科员工的创业项目将不能使用万科的品牌,对规模较大项目,万科还会保留审计权利以控制运营风险。这种“杯酒释兵权”的措施是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似乎并非创业目的,而是企业解决其他问题的工具。

 

模式四:创新提案模式

代表企业:丰田、本田、携程

 创新提案和持续优化的典范是日本企业丰田和本田。在员工看来,任何工作都有改善的余地,通过实施合理化建议、质量控制小组、改善看板等行动,几十年如一日地持续改进。

携程近年推进的内部创业与此类似:在公司内部成立“创新推进委员会”,并于每季度进行一次内部创新建议与项目评估,对“金点子”项目给予奖励。

 

模式五:创业基金模式

代表企业:富士通、松下

为推行内部创业,富士通成立了专门的基金,鼓励员工申请创业基金。这笔钱被当成是以公司的资金入股,与员工的智力和技术共同新创公司。

 

模式六:公司风险投资式

代表企业:壳牌、英特尔

这种投资也可以针对公司内的部门或创业者。最常见的是整合资源、内外兼顾。如壳牌石油的“游戏改变者”项目,这是该公司勘探与生产部发明的,为了给公司寻找新的市场机会,项目组四处收集创意,并为最有希望成功的想法提供资助。

 

模式七:15%模式

代表企业:3M、谷歌

对内部创业来说,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3M的15%定律了。员工可以不经同意,使用15%的工作时间干个人感兴趣的事。最重要的是,3M能容忍失败,每个成功项目背后都有5-10次失败。

 

 

本文出自2015-06-08出版的《电脑报》2015年第22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