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谁在“屠杀”华为中兴
  • 2012-10-22 9:28:46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关于华为中兴的调查报告缺乏足够依据,因此媒体的报道将重点放在了事件的背后,除了近期难以回避的美国大选因素外,对于美国公司的贸易保护也被多次提及,华为在美国最主要的对手——思科公司则被媒体认为是促成调查结果的主要推动者。

难以平衡的贸易保护与国家安全


        随着这一事件的不断发酵,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通信行业,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10月15日和17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博客中国先后在北京举行了两场研讨会,邀请了计算机、通信、互联网、财经、法律、时评等各界知名人士对此事件进行探讨。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认为“美国式全球唯一一个在国家安全方面采取进攻型战略的国家”,中国并不具备通过跨国企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能力,而报告中也没能提供证明“威胁国家安全”指控的实质证据。在他看来,美国国会的做法意味着美国和思科价值观的失守,“思科需要借助政治维护自己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标志着它已经开始丧失硅谷精神和互联网精神”。


        资深安全专家、启明星辰首席战略官潘柱廷援引美国政府2009年和2011年发布的两份报告介绍称,美国将网络空间视为与陆、海、空、太空等价的第五大空间,“如果你再网络上发动信息战,我可以发动空军、陆军攻打你”,“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和借鉴”。他认为这次的事件源于中美两国不同生态环境的冲突,目前思科已进入下降期,而中国企业正在崛起,“美国应习惯于某些领域被别人全球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回顾中国科技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发展后表示,华为和中兴在这次调查中遭遇到了很多过去中国企业从未遇到过的不合理要求,这是由于两家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他将中国企业分为三类:没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例如富士康;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例如联想;有品牌又有核心技术,例如华为和中兴。他认为美国政府欢迎第一类企业为美国人提供廉价的产品;对于第二类企业进军美国市场可能制造一些麻烦,“2005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美国政府有一点刁难,但国会并没有阻拦”;而当第三类企业试图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政府则会全力阻止。


        倪光南还提出了“信息主权”的概念:“美国很清楚,网络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国家安全,就是我自己来做,不能由你来做,哪怕华为再便宜也不行,没有性价比一说。”他建议中国政府和央企在采购通信设备时尽量选择本土企业,这既是对企业的支持,也是对信息主权的保障。


        通信专家项立刚对比了这次事件与十年前思科起诉华为的事件,称二者都是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思科采取的捍卫市场的行动。在他看来,由于华为和中兴目前在美国市场份额很小,这件事情对它们而言并不是坏事;他建议两家企业暂时放下美国市场,转向其他国家,或者进一步加大在智能手机方面的投入,“不要跟着美国走”。谈到中国政府可能的反制措施,他表示在实施层面并不困难,除了针对苹果等美国企业展开针对性的调查,还可以在4G牌照的发放上做文章,“如果三大运营商都采用TD-LTE,世界市场的格局会有很大的变化”,只是政府需要权衡利弊。


        尽管与会人士大多认为两家企业遭受了美国的不公待遇,但也有人指出它们在这次事件中有需要学习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认为 两家公司在此次应对调查期间没有选择合适的公关公司和律师事务所,战术方面也值得反思;此外,在与美国人沟通方面,两家公司也需要改进,“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要切切实实拿出一些有条理的东西”。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则表示,两家公司对于美国的调查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不够熟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它们不利的结果。

本文出自2012-10-22出版的《电脑报》第42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王润武)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