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央视曝光机场充电宝黑产链:按吨倒卖!这类群体要小心
  • 2025/8/19 9:54:2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此前,民航局充电宝新规全面实施:自6月28日起,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此前,民航局充电宝新规全面实施:自6月28日起,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这段时间,不少坐飞机的小伙伴因携带的充电宝不合格而被机场拦截。那么这些滞留机场的充电宝都怎么处理的呢?真的被拉去打粉销毁了吗?想必诸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疑问。


对此,部分机场回应,会对超过暂存期限或旅客自弃的不合格充电宝进行统一销毁,或交由专业回收企业进行报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然而,根据央视的调查,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本应被严格处理的设备,正通过灰色渠道大量流入市场。


据央视财经报道,充电宝召回事件后,不少旅客在登机前弃置在机场不合标充电宝,正在以“二手充电宝”的标签出现在电商平台中。


记者在几家平台上搜索“二手充电宝”,发现仍有卖家在批量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一些帖子中明确写着,充电宝来自机场查收。


此外,在距离市区较远的某镇,这里的一位卖家也表示,他的充电宝都是“机场货”,而且“要五千个都能搞得定”。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据报道,记者以批发充电宝的名义找到两位销售机场二手充电宝的回收企业负责人,却发现这些企业以回收和拆解的名义从机场收购充电宝,但实际并未真正拿去拆解。


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还有几名买家通过电话联系这位负责人询价订货,然后通过逐级分销的模式,这些无3C认证标识的充电宝会流向线上二手平台,线下地摊,还有很多县城、村镇的手机店等渠道。足以见机场充电宝非常抢手。


机场拦截充电宝回流市场重新销售,这背后有两条“利益驱动”——高昂的利润和风险转嫁。


根据锂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的说法,回收充电宝一般是作为电子垃圾直接报废,经过破解和电芯泡水后,初步处理过的电芯再运往下游拆解企业,进行破碎、热解等流程,最终分离出铁粉、石墨等材料制成新电池。   但整个流程长、成本也比较高,而在二手渠道转卖这些机场充电宝,利润高很多。如果是在回收企业按个挑,可以按6元一个,转手到二手平台,品相好的则可以卖到40多元,按吨批发成本更低更赚钱。


根据几家回收企业透露,现在一吨充电宝从机场流出时平均价格在9000元左右,一吨约4000个,算上运费,运到东莞的机场充电宝每个成本平均在2-3元左右。


转卖二手每吨可以赚8000到12000元,但拆解后打粉则只能赚4000元,转手倒卖的利润相比拆解回收多了一半。


另外,卖二手还可以规避风险。二手销售快进快出,能将起火、爆炸等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现在每个月,仅机场渠道,某负责人就能拿到至少20吨的充电宝。


央视还揭露了灰色交易的运作方式:有回收商直言货源依赖“认识机场领导”,“价钱到位就能拿货”。部分机场拒绝透露合作回收企业信息,民航局关于“可追溯流向”的规定形同虚设。


而这些充电宝最终流向校园周边和县城手机店,学生成为主要购买群体。有卖家告诉记者,很快就要开学了,学生群体是他们的主要客户,这也是他们最近都想囤点货的主要原因。至于货源,他们并不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充电宝回收之后再回流市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其中,很多产品都是未经过安全性检测就直接流向市场,大多无3C标识或属召回批次,在某种条件下,或会因电解液劣质或设计缺陷引发火灾或爆炸,无疑会提高消费者的使用风险。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专家表示,若机场未依法履行对违禁品的处置义务,放任其流入市场,可能构成监管失职,将面临民航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查实机场内部人员存在利益输送,还可能承担管理失察责任,涉事人员或将面临纪律处分甚至刑事责任。


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学生群体,经过央视对机场拦截的不合格充电宝流向问题的报道,结合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动态,各高校在开学后很可能加强充电宝监管,所以准备购买充电宝的小伙伴,一定要关注是否有官方质检认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相关产品。 


编辑:cc

本文出自2025-08-11出版的《电脑报》2025年第3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ji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