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机升级 > 主板 > 技巧
芯片组“砍”出档次来
  • 2012-8-31 13:49:3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罗琪
  • 作者:阿甘
【电脑报在线】上一期我们学习了主板芯片组的基本功能以及它和其它硬件、接口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期咱们就可以一起学习市面上Intel 7系列和AMD主流主板的档次是如何分出来的。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主板芯片组的基本功能以及它和其它硬件、接口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期咱们就可以一起学习市面上Intel 7系列和AMD主流主板的档次是如何分出来的。


档次如何“砍”


    大家别看各种硬件厂商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总是不及余力地推陈出新,不断发布自己的新产品,其实,厂商比你想象的要“懒”得多,多数时候都是通过削减功能来划分产品档次。


    你看CPU,随便降一下主频率或削减缓存容量,就能得到一个新中低端产品,或者说显卡,将主流产品去掉一部分流处理器便是一块入门级别的新卡了。而主板芯片亦是如此,高低级产品的差别,可能就体现在是否支持某一、两项功能而已。对于厂商而言,这样的产品划分方式可以帮助缩短开发周期和整合资源,节约硬件成本。



目前Z77、Z75、H77等产品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是通过增减功能来进行区别


功能“砍”几刀,立分三六九


    削减功能一向是芯片厂商的拿手好戏,削减芯片的功能说白了就是降低主板的可玩性。一般来说,同一系列的主板芯片中,旗舰产品地位最高功能也最全面,几乎能够包揽所有主流技术。


    我们拿Intel目前主流的7系列芯片组来举例子,最高端的型号名叫Z77,对CPU超频、SRT智能响应、快速启动、核心显示输出、原生USB3.0接口等都支持。



Z77虽豪华,但价格也比其他同系列普通芯片组高(大板,长方形)


    然而厂商不会只靠一款产品来打天下,必然也要相应推出主流和低端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是厂商不会花力气重新开发其它级别的产品。聪明的做法是针对产品的定位,就开始禁掉Z77身上的若干个功能,得到不同的新产品。


    以Intel 7系列的芯片组为例,一般来说用首字母来区分,如Z开头的高端型号,H代表主流,而B则是入门级别。主流用户因为超频的不多,所以主流级别的H77就比高端的Z77少了一个高端玩家较在意的CPU内存超频功能,而入门级别的B75则继续削减了RST快速存储和SRT智能响应这两项功能,成了名副其实的入门产品。


    看到这,大家不要下意识地觉得B75功能孱弱,其实在中国,B75主板才是7系列中的销售主力,因为B75缺失的功能并不会影响到普通用户。CPU超频、SRT智能响应等都比较高级别的应用,普通用户很少接触,而B75砍掉这些功能后价格降了不少,迎合普通用户。

 

削减接口降成本


    削减主板芯片对扩展接口的支持,也是厂商用来划分产品等级的重要方法,这跟上面削减功能的做法在思路上是差不多的。如普通用户可能到电脑报废那天,也没用双显卡甚至只用集成显卡,那多显卡插槽就是摆设了。


    因此,在最上游的芯片厂商首先对产品做适当调整,如高端Z77支持显卡三路交火,稍次一点的Z75削减为两路交火,而到了H77和B75身上,就只能支持单个PCI-E ×16接口了。这样,下游的主板厂商在设计一款针对普通用户的产品时,就可以直接选用价格相对低廉的H77或B75芯片,由于不用多加两个用于交火的PCI-E接口,不仅节约了成本,也能大大降低设计难度。



这些费钱费力的交火系统对普通用户没什么用处


    AMD芯片的情况也一样,较突出是A75和A55。A75原生支持4个USB3.0和6个SATA3.0接口,而A55主板跟A75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只能通过桥接芯片来实现这些新接口。


    这里提到的原生,是指主板芯片本身就带有的功能,并不需要靠第三方的芯片来实现。如果大家在A55主板上也看到了USB3.0和SATA3.0接口,那多半是主板下游厂商加焊第三方芯片实现的,这些芯片能够像桥一样把USB3.0或SATA3.0接口和主板芯片连接起来,这便是“桥接”。



常见的第三方USB3.0芯片,一般能为主板提供两个USB3.0接口


    对于初学者而言,原生支持和第三方芯片支持区别并不大,能满足我们应用即可。不过,这样厂商就可以从宣传上,把这些多出来的接口的成本让消费者买单。值得提醒的是对于使用机械硬盘的用户,SATA2.0接口已经完全够用了。而USB3.0倒是推荐同学们选择的,毕竟USB3.0的闪存和移动硬盘已大行其道了。厂商已经为我们划分好产品等级了,剩下的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主板也能砍几刀


    Intel、AMD等芯片厂商“砍”出芯片档次后,拿到这些芯片的不同主板厂商也会针对同一款芯片设计不同定位的产品,特别是主板做工用料上。


    根据主板面积大小,大致可分为大板和小板两种,小板趋向于正方形,而大板则一般是长方形,面积较大,在主板上面安装其它那些大硬件比如显卡、CPU散热器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太挤,散热性能也更好。而缩减成本后的小板,性能方面差距可以忽略,此外删除了一些普通用户不常用的功能,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如果对主板空间没啥要求的话,我们无须在意。


    此外,我们前面所学的供电模块也是节省成本的地方。较高端的主板会搭配一些固态电容、封闭电感、热管散热之类。好的元件电气性好,更主要的是工作稳定、寿命长,但成本也就上去了。而在较低端的产品上,品牌主板厂商一般会使用普通元件,对我们日常使用不会影响什么。不过,如果发现主板上有很多空焊的地方,如说在CPU供电部分空焊了很多滤波电容,那这样的主板我们就要谨慎对待了。



小板显得紧凑,但性能方面与同档次芯片组的大板没什么差距


课堂作业


    上一期琪琪让同学们说一下双击图片后是经过什么路径跑到屏幕上来的。其实要答对看着上一期我们的第一幅核心图片就可以了:双击后,图片就从硬盘里跑出来,经过芯片组,到CPU,再到内存,然后通过CPU,最后从显卡传到显示器上。因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同学们只要说得差不离就行了。获奖读者:广州番禺碧桂园袁泽。


    本周的作业:Intel 7系列主板有哪些型号的芯片组,说三个即可。请参加的朋友发送E-mail至pcw-hardware@vip.sin*.c*m,附上地址、电话、姓名。琪琪将选出一位朋友,他将获得映泰提供的T77主板一块。




硬件小词典

Intel Turbo Boost技术


    Intel Turbo Boost中文叫“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你可以理解为自动超频技术:当开启睿频加速后,处理器能根据目前处理数据的量自动调整多核心的开启与关闭状态,同时也会适当提高运行主频,来提高效率。


    以四核酷睿i5-3450为例,大家可以把这颗CPU比喻为一个团队,四核心就是这个团队里的四个人,而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可以看成一种灵活的排班机制:平时团队里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会先判断这个任务需要几个人去工作。如这个任务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时,我们可以安排两人高效工作,而让另两个人休息,从而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需要四个人做的时候,就一起上,如果速度还嫌不够,那就可以提高做事频率。所以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是非常人性化、智能化的一项技术。

 
本文出自2012-09-03出版的《电脑报》第35期 E.硬件发烧友
(网站编辑:黄旭)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