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本电脑 > 主流笔记本 > 新闻
时光机:迅驰,开启笔记本轻薄革命
  • 2014-3-10 15:58:5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胡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迅驰”在全球亮相时,我们可能无法真正了解迅驰对于整个电脑业的影响。可在十一年后,当我们在回顾迅驰,这个英特尔首次将一系列技术用一个名字来命名,为移动而生的平台时,我们却骤然发现,正是迅驰平台,让笔记本开始了轻薄革命,而其架构,更是从原有的移动平台拓展到整个PC领域。而依靠迅驰平台,英特尔还渡过最尴尬的岁月,并取得x86战争的全面胜利。


  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迅驰”在全球亮相时,我们可能无法真正了解迅驰对于整个电脑业的影响。可在十一年后,当我们在回顾迅驰,这个英特尔首次将一系列技术用一个名字来命名,为移动而生的平台时,我们却骤然发现,正是迅驰平台,让笔记本开始了轻薄革命,而其架构,更是从原有的移动平台拓展到整个PC领域。而依靠迅驰平台,英特尔还渡过最尴尬的岁月,并取得x86战争的全面胜利。


合久必分,迅驰平台横空出世
  说起来,迅驰平台的出现,本就是英特尔无奈下的一种产物。毕竟从2000年开始,英特尔处理器就全面采用了NetBurst架构,推出了Pentium 4和Pentium  D处理器,NetBurst架构流水线长,发热量大,但是当时英特尔必须依靠NetBurst架来赢得与AMD如火如荼的频率大战。在桌面系统上,NetBurst凭借高频,还可以勉强支撑。但在笔记本上,NetBurst架构的Pentium4 M却异常失败。毕竟高功耗造成的高温和低电池续航,对于笔记本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在这种压力下,英特尔在以色列海法的研究中心开启了新的研发项目,即基于原有的P6架构,也就是奔三所使用的架构,以开发出一种频率较低,但性能和功耗表现都相当出色的新处理器即Pentium M处理器。但在当年,高频=高能的概念依旧深入人心,而英特尔更偏执地认为,Nethurst构架可让处理器冲击10GHz主频,以获得无以伦比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的桌面与移动市场出现了分裂,奔腾M成为英特尔移动市场的主推对象。


三位一体,迅驰技术的整合


迅驰技术由三大组件组成


    当然,迅驰不止是一个处理器那么简单,实际上从诞生伊始,英特尔就在它的出生证上集成了三大基因,即Pentium M处理器(包括后期的Core 和Core 2处理器)、802.11无线网卡和英特尔芯片组。毫无疑问,这样的策略固然有英特尔自身商业要求的需要,毕竟,三位一体的平台要求,让英特尔不仅可以销售处理器,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家芯片组的一种垄断。而在迅驰概念中捆绑了符合802.11标准的无线网卡,这个在当时看来略显超前的要求,也大大加快了无线网卡的推进步伐,让笔记本往便携移动的方向更近一步,也确定了802.11WiFi标准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后期国内不得不中止WAPI无线标准的统一,也与迅驰抢先推出不无关系。
   当然,处理器依旧是迅驰技术的亮点,当Pentium M的TDP(热设计功耗)从Pentium4 M的45W腰斩一半,只剩下25W时,笔记本终于可以重回移动为先、轻薄应用的正确轨道上来。更为难得的是,在2003年迅驰平台发布时,英特尔就推出了ULV超低电压处理器,即便ULV处理器长期不被看好,英特尔的几次推广行动,也遭遇滑铁卢时,低电压处理器却始终存在于每一代处理器中。而在今天,低电压处理器终于大行其道,甚至在Haswell发布时,都是低电压处理器先行,由此可见,有时候坚持,甚至是失败后依旧坚持,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分久必合,迅驰逆袭桌面电脑


当年的CEO贝瑞特为取消了4GHz处理器的计划、失信于客户,而单脚下跪道歉


    当然,迅驰技术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桌面形态,并形成了桌面与移动端新的统一。实际上,迅驰的巨大成功,让英特尔不得不重现考虑处理器的发展方向,而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要求更加迫切,这让英特尔不得不在2005年提出了MODT(Mobile on Desktop)理念,即将原先应用在笔记本上的迅驰平台用在桌面平台上,以获得不错的性能和很低的功耗,这种理念的提出,在桌面平台上引发了首轮的mini风潮。
   而在Core DUO发布之后,迅驰平台在性能上已经有了超越桌面平台的势头,而此时,NetBurst架构的奔腾D处理器也已经遇到了极大的瓶颈,主频无法提升甚至让当年的CEO贝瑞特不得不下跪道歉,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不得不放弃NetBurst架构,从而将发展的重心重回P6架构的迅驰平台上,因此在2006年6月推出Core 2 duo的Merom发布后,使用同样架构的桌面版的Core 2的Conroe也在次月发布,在2007年,迅驰平台的Penryn和Wolfdale也同时问世。这样Core 2就结束了2003年之后形成的移动和桌面分离的囧状,实现了同一品牌的重新整合。分久必合,而且是由迅驰平台逆袭,这改变了以往由桌面系统衍生笔记本平台的“惯例”,这也意味着笔记本已经成为PC的绝对主力。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随着2008年迅驰2的发布,迅驰平台的势头达到了最高峰。但在移动和桌面统一之后,处理器上已没有差别,至于迅驰的另两个要素,英特尔早已经垄断了芯片组,而几年的市场培育,更让802.11无线网卡成为笔记本的绝对标配。迅驰的三大要素已经被掏空,而迅驰与酷睿的双品牌的并存,又存在重叠的部分,不仅增加英特尔的推广难度,更会让使用者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英特尔宣布,迅驰将逐渐淡出市场,并统一到酷睿这个品牌上来。就这样,迅驰在最灿烂的一霎那凋谢。
   即便在迅驰已经离去后的五年,迅驰所产生的基因依旧在如今的笔记本和处理器上流淌者,而迅驰的品牌,依旧在英特尔的WiFi和WiMAX的产品上沿用,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而迅驰的品牌更是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迅驰之父,邓慕理的传奇
    


    他有个中文名字,叫邓慕理;他曾经是以色列的国防军少校,这也让他养成了头戴贝雷帽的习惯。这就是被称为迅驰之父的Mooly Eden。也许是以色列人的执著,也许是军人的果敢,在2000年,当英特尔和AMD的大战进行到白热化时,频率至上理论甚嚣尘上之时。邓慕理就向英特尔高层汇报了他正在研究的一种新的移动处理器的计划。并以古代以色列的一个城市命名的Banias,这一处理器比起当时的P4移动处理器省电得多,但由于其设计思路倾向于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的指令,因此频率比P4低得多。 

    这样的思路,自然难于被为频率之争打破头的英特尔高层所接受。幸好,这一想法被当时英特尔微处理器部门主管欧德宁接受,并坚持支持邓慕理的想法,在几番争论之后,英特尔高层非正式的同意了Banias的计划,由邓慕理领导以色列海法研发中心的一个小组,进行相应的开发,作为备用方案,这才让迅驰免于胎死腹中。而在欧德宁成为英特尔总裁和首席运营官之后,更是加大了对迅驰方案的支持,加速了迅驰的诞生。甚至连酷睿统一桌面和移动平台,也是由欧德宁一手完成。这还真应了那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我原本有三个孩子,后来我有了第四个孩子,它就是迅驰。”邓慕理这样的态度,让迅驰的研发和推广大获成功,也让邓慕理拥有了“迅驰之父的名号,并迅速成为英特尔副总裁兼电脑及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以力推英特尔近期战役的热点--超极本和变形本。迅驰已经铸造了一段过往的传奇,而超极本和变形本也正走向成熟,邓慕理的下一个传奇会是什么呢?


>>迅驰年谱

2003年3月12日 “迅驰”品牌全球发布

2004年,第二代迅驰Sonoma发布,着重于制程与FSB的进化

2006年,第三代迅驰NAPA改变较大,出现了双核

2007年,第四代迅驰Santa Rosa,出现了两种制程和两种处理器代号

2008年,迅驰2增加了4核心处理器,制程也稳定在45nm

2009年,英特尔宣布迅驰将淡出市场 
本文出自2014-03-10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9期 C.笔记本电脑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