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3/22 10:22:2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寻找中国AI企业独角兽系列报道之一:
2011年,AI初创企业只有70家。2015年,就已经超过了400家,增长近6倍。到了2016年,中国AI企业709家,全球每10.9个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接下来,中国将迎来人工智能和企业成长最好的时代。如同李开复所说,像20年前的互联网,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未来几年,出现最多的独角兽公司,肯定是人工智能公司。
身处新的技术和商业风口,如何寻找中国AI企业的未来独角兽?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进一家家AI企业,从中发现未来的AI独角兽。我们的选择标准是,这些未来独角兽公司不仅有着超高的估值和光明前景,以及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而且是在这场AI革命中,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带来的世界改变。
企业档案
方向:语音交互
特点:从软到硬
成立时间:2012年6月
员工人数:250人
2016年营收状况:暂无
估值:超10亿美元
融资情况:完成A轮1亿元、B轮5000万美元以及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
2017年北京第一次下鹅毛大雪的这天,云知声CEO黄伟很是忙碌。
这位《财富》刚刚评选出的“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先是在上午接受了电脑报记者2个多小时的专访,来不及吃午饭,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准备下午一个重要会议。
窗外,雪花洒落在北京太阳宫冠捷大厦,科技蓝打底的云知声占据了数千平方米规模,200多位员工中,博士、硕士学历员工超过一大半——去年4月,云知声从牡丹科技大厦,搬到了现在环境更优雅的写字楼。对比创业初期拿到天使融资之前,团队半年内几乎花光了积蓄,甚至要借钱来发工资的情景,让记者深感这家人工智能公司在曾经“冷门”行业中蛰伏的不易。
云知声是我们寻找“AI企业未来独角兽”的第一站。外界大多数人听说它,是在2013年高调亮相锤子科技手机发布会,这家成立不足9个月的创业公司,研发出了与科大讯飞媲美的语音助手,然后与乐视、搜狗、阿里巴巴、格力等数百家客户成了合作伙伴——此后又刷新语音行业融资纪录,成为近几年崛起速度最快的语音识别公司。
语音技术作为人机交互方式的入口,是人工智能重要的一环。现在,随着BAT、搜狗等语音技术的布局加强,解读云知声的黑马式崛起密码,就更颇有一番意味。
改变传统医疗的“生态商业闭环”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骨科医生边看片子,边对着手里的麦克风这样说:“核对患者及手术标记无误,麻醉成功后,清洁手术区域皮肤,给予静脉预防抗生素.....”麦克风中的声音,语音实时转化成文字,自动输入进电脑里,记录在了患者的电子病历上。
这是中国首家支持语音识别的公立三甲医院,医生因人而异进行病理录入,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整理病例的时间从超过3小时,降低到了1个小时。
这个案例,颠覆了过去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医疗流程,也表明了一个站在风口上的产业,正在开花成熟。
给协和医院语音识别系统提供定制服务的,正是云知声。“这是我们‘云端芯’生态体系中的落地应用之一。在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教育等几大领域,都实现了落地。”黄伟说。
他对AI的判断是,AI作为底层技术,必须搭载服务和应用,考验的是资源整合能力。“从技术和需求两个角度,我们认为理想的方式是垂直领域切入,做定制差异化的服务。”
实际上,与初出茅庐时相比,现在的云知声,早就是一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语音识别多领域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
2014年,黄伟第一次提出“云端芯”概念,将公司定位于“一个IoT(物联网)时代的语音AI服务商”,引入高通战略投资的同时进行内部架构的调整,成立了IoT事业部,占当时总人数的一半以上。2016年2月,又成立了AI Labs。
“简单来说,就是软硬一体结合,甚至要与芯片结合。”在产品层面,利用AI芯、AIUI、AIService技术架构支撑起云知声核心技术的落地和实现,形成完整的“云端芯”生态闭环。“我们根据用户场景倒推,未来用户的形态应该是,比如,在客厅沙发上,自然与空调对话,而不需要凑上去和它交流。场景设定好之后,倒推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里面需要哪些技术。”
尽管,这表面看起来并不是技术的颠覆。但这种模式的转变,需要许多底层的基础变革来支撑,需要根据不同的载体形式,定制需求、深度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可以从中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甚至是建造自己的壁垒,这些恐怕才是技术之外更重要的考量。
十年,放弃IT巨头的技术创业者
不过,在目前的AI热潮中,有多少创业者和公司,能够像黄伟这样,准确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闭环逻辑?
“过去我们在AI领域耕耘,缺少经费和机会。于当时,我们是不幸。今天来看,对于在AI领域坚守多年的我们来说,又是如此幸运。”回首过去,黄伟很是感概。他说,从现在看,AI创业公司以2011年前后成为分水岭,那个时间段成立,并且坚持技术的公司,现在机会最大。
2012年,苹果Siri开始支持中文。此后,谷歌、亚马逊、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巨头均重金投入语音识别技术;国内,百度和黄伟师出同门的科大讯飞,在行业更是鼎鼎大名。
同样这一年,黄伟离开盛大创办了云知声。作为在语音识别领域浸淫十多年、拿到诸多语音识别大奖的资深人士,他有充分的自信在这个领域大有所为。
2004年,黄伟从中国科技大学这所著名的理工类学校毕业后加入摩托罗拉,为MOTO最具盛名的“明”系列手机开山之作A1200提供语音技术支持。2008年,摩托将整个语音识别团队出售给Nuance。2009年,他加入盛大创新院建立了语音分院。
十余年的语音从业经验,让黄伟意识到,如果把Siri定位为语音助理,用户就会觉得应该什么都懂,但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做不到就会失去用户。
所以,云知声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深度学习应用到了语音识别里,2012年9月,云知声发布了基于传统统计模型的第一代语音识别引擎,准确率为85%,比当时的讯飞高出5个百分点。同年12月,云知声又上线了业内第一家搭载DNN(深度神经网络)的云平台,将准确率提升到91%。这最终征服了以挑剔著称的锤子CEO罗永浩,云知声用一个晚上就将产品集成和锤子科技团队进行对接。
“对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公司来说什么最重要?答案是大数据。”云知声因此把它开放出来提供给了第三方,平台上接入的企业客户数量很快3万家。快速的数据积累,让云知声进行了一系列数据迭代和算法优化,将通用识别的准确率在2016年提升到了97%。
随后,在乐视TV上、美的空调、抽油烟机上,云知声语音识别技术迅速落地。云知声的合作伙伴数量也已经超过2万家,覆盖用户已经超过2亿,日调用量2亿次,其中语音云平台覆盖的城市超过647个,覆盖设备超过1亿台。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商业奇迹——回头来看,从创业开始,云知声只用了2年时间,就将自己基础语音识别引擎落地并步入正轨,再用数据反哺算法,不断将其客户从家电拓展到医疗、汽车、等其他领域。
先考虑什么坚决不能做
“我们证明了:一,BAT之下确实还有别的路。二,行业老大之外这条路确实是可行的。”采访中,黄伟甚至认为,“谷歌、亚马逊Alexa肯定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合作机会大于竞争。”这是因为从智能层面,国外云服务商在国内落地很难,在亚马逊本土化落地方案等方面,就有了合作机会。
不过,在业界看来,相比于阿里、锤子、英特尔、乐视、美的、小米、格力等合作伙伴,云知声像是一个背后的静默解语者,这种背后的静默,恰好体现了云知声的产品特点:虽然技术加载,却无法被用户形象的感知。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黄伟个人气质所决定的。“先考虑什么坚决不能做。”2012年-2014年,黄伟坚持“不做APP”。他的理由是,APP浪潮一波又一波,他需要的只是专注底层技术的提升和大规模应用。
这个理念,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哪怕人工智能行业火爆,他还是认为,不能急功近利的去做事情。
到了2014年,确立了“云端芯”战略,他又有两个不能做:不能只做联网方案、不能只做手机方案——很早黄伟就认为,手机不是语音识别的主战场,未来人们更愿意对着音箱、冰箱、马桶、抽油烟机说话,即便这些设备没有屏幕。他希望,云知声先从终端渗透率不断增加着手,培育用户的习惯。
“创业对于我来说最难的在于,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会和资源不匹配。”作为中国科技大学走出的理工男,黄伟也曾有过“将技术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时代,后来他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到了2017年,如果一家AI公司还在讲算法、讲评测,只会非常不成熟。黄伟说,技术和商业,本质是分不开的,没有纯粹的AI公司。技术在一个公司最终的比重只占到20%。尤其在中国这个市场环境中,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要补足很多其他的能力。
同时,他觉得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会特别悲观,也不会特别激进”——这和他的从小经历有关,在部队大院长大,至今比较喜欢画画,出身理工科却有一颗文艺的内心。这更与他经历摩托罗拉、Nuance、盛大创新院、创办云知声的职场经历相关——在摩托罗拉,潜心做了几年的研发和算法;在盛大,升级了自己管理的技能。而云知声,却可以在BAT之外,再造一个AI领域的独角兽。
对话:
AI是产品与技术结合的“万金油”
黄伟
AI与机器人:根据我们了解,目前云知声主要聚焦在智能家居、医疗和车载三个行业,选择这几个领域的理由是什么?
黄伟: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刻意选择某个领域,除了技术成熟以外,更多是市场的成熟度。
AI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资源,对各个行业来说都是赋能的,我们是把相对成熟的技术去引入,顺势而为。比如智能家居领域,已经历了联网化的改造。格力、美的出货设备中联网产品占比已经相当高,具备了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条件。
医疗领域同样如此,在2013年,医院信息化还是只有WIFI,那时候谈AI根本不可能。但今天,随着深度学习、大数据的积累,我们技术指标上在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能做到97%-98%,即便是比较嘈杂的环境,也可以做到90%以上的识别,AI与医院信息化的结合,有了一个新的机会。
AI与机器人:从2012年就开始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云知声并没有选择去做2C的领域,也没有做App,而是切入人工智能2B,为什么?
黄伟:这可能和我以前从业背景有关。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互联网基因,所以不会做APP,实际上,从摩托罗拉到盛大,我可能是人工智能创业团队中最具备互联网基因的。
创业开始时,Siri等各种语音助手很火,但我们认为,这类语音助手注定是个伪命题,一定不会成功。因为AI并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赋能技术,是“万金油”,比如人脸识别和安防结合才是产品,如果AI没有应用场景,用户是无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切入这一领域时,将语音助手和场景结合,使得它可以服务于各行各业。比如乐视电视遥控器的语音控制。
商业模式主要来自芯片授权费
AI与机器人:语音识别领域现在竞争非常的激烈,和百度、科大讯飞、亚马逊、搜狗相比,云知声的优势在哪里?
黄伟:行业竞争和共同进步是好事。在我们诞生以前,讯飞是没有压力的。但2012年9月我们发布语音识别,做到准确率85%,超过科大讯飞的80%。这导致科大讯飞加班了大半年,追上了我们。讯飞在产品上经验更加完善,值得我们学习。竞争会促进行业发展,比寡头垄断进步更快。
BAT做人工智能,反而我们并不担心,它们的AI都是为了给现有的主营业务来服务的。比如阿里为电商服务,腾讯为社交服务,百度为搜索,它们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一旦下沉到具体领域,我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先发优势。
AI与机器人:目前云知声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是如何将技术、数据和商业闭环打通起来的?
黄伟: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来自收取芯片授权费用。比如给格力、美的提供包含服务费的芯片模组价格。医院则是安装系统收费的模式,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我们帮助他们部署了约600个工作站。
通过这些设备的落地,云知声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垂直数据,AI公司只有拿到数据和使用数据,公司未来才有更大的空间。
听懂的同时,还要告诉你怎么做
AI与机器人:现在云知声的引擎已经到了3.0版本,从1.0到3.0的迭代,从技术到产品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黄伟:广度和高度上都有很大的变化。1.0时,基本是单纯的语音识别,到今天的3.0版本,产品从信号层面到云的感知层面、自然语言理解层面,都已经非常完善了,这是广度的变化。
高度上,我们的识别率从1.0版本的85%提升到到3.0版本的97%。如今,口音和噪音识别都不是问题。都可以通过数据加算法的方式来实现的。远讲则可能会是个挑战。
AI与机器人:现在版本运用到实际产品中,比如说智能空调,或者智能家居设备,是否已经可以实现自然语言的交互,和你理想中的智能家居应用、交互场景还有多大的差距?
黄伟:感知,认知,到通用,这是我理想中的人工智能交互场景。现在才是感知和认知的初步阶段。
即便我们现在用了语用计算,还是不够智能,还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补充和完善。比如好的语音助理不仅是帮你纪录,不光要听懂你说的,还能帮你预测和规划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助理知道你要出差去上海,但上海在下暴雨,那么会提醒你带雨具。
“能够听懂的同时,还要告诉你怎么做。”要实现这一点,背后还有很多专业知识库需要构建。此外这些对话并不拟人化,还缺乏情感计算。这些都是技术限制的局限性,在主动思维和个性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情感计算,我们会尝试在4.0版本里加入情感计算,它可能既不是语音也不是图像,但是一个趋势和方向。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