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一个电脑城的孤独守望者
  • 2014-2-15 18:53:43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电脑报记者 王星
【电脑报在线】2月8日下午,大年初九,武汉迎来了这个暖冬里的第 一场雪。位于武昌珞喻路东段的广埠屯数码一条街上开始走出新年假期的冷清,商铺逐渐开门,街道上也有了些人气。


从亏损到盈利
  上一个马年,正值DIY市场刚刚步入鼎盛时期。在广埠屯,涌现出了大小十余家“电脑城”,大部分卖场都生意火爆,到了周末更是人满为患。
  那时的中高端配置包括英特尔奔腾4 2.4GHz处理器、865PE主板、512M DDR内存、ATI Radeon 9550显卡等;如今这些产品依旧在老王的店里可以找到,尽管已沦为最低端的二手配置。
  “现在是愁卖,那时是愁货,好卖。”老王说,当年只要在电脑城里租下一个摊位,就会有生意。一些商家从网吧收了很多电脑,会找其他商家分销,“他看我坐在这里没事,就会问我要不要货,一套货挣20块钱卖给我,那时候卖一套最少要挣100块钱,我还有80挣。”
  那年头还没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不过老王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脑卖场里生存下来,采用的策略和如今大炒这一概念的商家多少有些类似。他没有急于赚钱,在最初的三个月,他都是亏本经营;为了给顾客留下好印象,他还经常免费给他们递烟、买饮料。“我有意让它亏本,顾客来了,不赚他们钱也无所谓,留个口碑,让他们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过来。”之后的几个月,他逐渐提高了商品的利润,但依然是保本经营,“一单只是挣个二十、三十,保个门面钱”。
  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有着无线电基础而又聪明好学的老王很快掌握了装机和基本的电脑维修技术;对于一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能,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头脑拿下,例如他看不懂英文,也不太熟悉专业术语,但却能够依靠记忆熟练设置BIOS和操作数据恢复工具。生性乐观的他总是挂着一张笑脸,加上在证券公司里锻炼出的好口才,他总是会在装机、维修的同时和等待的顾客谈天说地,通常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善于结交朋友的老王在电脑城的商家圈内也有着不错的口碑,经常和做其他生意的商家相互推荐顾客。
  半年之后,老王的拥有了第一批忠实的顾客,自己的手艺也日渐成熟,开始稳定地盈利。尽管原来所在的公司破产重组,他正式下岗,不再有正式工资,还要自己缴纳社保,但随着DIY市场进入黄金期,他也进入了事业的又一个职业高峰期。

黄金期争抢生意

  2006年,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问世,AMD则收购了ATI公司,DIY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武汉,太平洋电脑城、广埠屯资讯广场和赛博电脑城三家大型电脑卖场在一年中先后开业,其中广埠屯资讯广场“霸占”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还在大楼的外墙上挂上了“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对联,成为广埠屯一景。
  老王的手艺越来越丰富,在卖场里的渠道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一个店铺已无法容纳他买下的设备,恰好对面的商家停业,他就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店铺,以便存放更多的电脑和配件。
  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小王高考失利,没能考取大学;他感觉电脑生意大有可为,于是说服了小王来电脑城和他一起做生意,并将对面那家店铺交给他经营。刚刚走出学校的小王缺少经验,并且爱玩电脑游戏,生意远不如自己老爸;老王虽不时批评甚至是骂他,却一直用自己挣的钱支持他的生意,让他边做边学、逐渐成长。
  尽管卖场里的顾客更多,但由于激烈的竞争,装配新机、二手机以及电脑维修的利润率都在下滑。他的店铺在客源方面很难和那些门店位置更好的商家竞争,只能想一些特别的手段。“有些商家,比如一楼靠外的,都是来一个宰一个,不考虑熟人关系,他那里就是面向新客户的,你要觉得划不来下次不来就是了,总有别人来。”
  对于来电脑城内询价的新顾客来说,走到老王的门店时手上通常以拿了多个报价单;为了争抢这些顾客,只要他认为对方有机会成为“回头客”,他就会按相同的配置报出更低的价格,甚至不惜亏损,并告诉顾客:“你去电脑城内随便问,看有没有人的报价比我低。”有些懂行的顾客真的照做,但那些店铺位置更好、租金也更高的商家大多不会采用同样的做法,因此老王借此吸引到了一批顾客,并想方设法将他们中的一些变成了熟客——例如他会告诉顾客在他那里买电脑“终身免费维修”,当然事实上他只是免除“维修费”,但只要维修时更换了配件,他依然可以从配件上挣一些“材料费”。
  为了鼓励老顾客为他介绍更多的顾客来装机和维修,他会将一部分利润分给介绍生意的熟客们,分成比例高至五成;不少老顾客为了挣更多“外快”,积极帮他“拉客”。
  不知不觉,老王做起了名气,从电脑城的下游走到了上游,更多的时候不再是从其他的商家那里拿货,而是在收到网吧和企业卖给他的二手电脑之后,找其他商家分销。老王透露,他收的电脑,绝大部分卖给了熟客和分销商,“二者基本是对半分”。
  被问到高峰期一年能挣多少钱,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大的商家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上百万,他自己则没有那么多。“我没有死过去,也发不了财;钱肯定是挣了,但我没攒下来,而且我还要吃饭。”他说自己做的是小生意,“我以前的朋友去开公司,一年能挣几百万,那才叫挣大钱”。

衰落期拓展新业务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走低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网吧的减少,DIY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国内OEM厂商涌现,主板、显卡等DIY配件的利润日渐下滑,加之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PC卖场内的商家们生存状况也日渐恶化。
  和其他城市的“电脑一条街”类似,广埠屯的一些卖场相继倒闭,另一些调整了业务,PC卖场逐渐被手机卖场所替代。
  老王依旧能不断收到旧货,但由于卖场客流的减少,货品的周转速度放缓,存货量日益增加。看到临近的又一家商铺关门,他趁机租下了第三家门店;然而租金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收入的增加,这使得老王的利润开始滑落。
  他不得不拓展新的业务,例如维修笔记本电脑。但对他来说,这仍不足以维持生计。于是他开始哄骗顾客。“怎么哄?显卡没坏,可能就是没插好,但我们就会说你显卡坏了;内存松了就说是内存坏了……因为你要生存,没办法,你说插一下就好了,(顾客会说)‘谢谢你’,给根烟跑了,你一分钱没有。你怎么生活呢?”
  看到电子商务的兴起,他在淘宝上开了店,但经营状况不佳。在他看来,淘宝这个平台并不适合二手生意。“旧货在运输途中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只发小件,比如内存、显卡,不发大件。如果一套主机送过去,不是机箱扁了,就是显卡松了,懂的人还好一点,不懂的人一开机就烧掉了,对方不点收货,钱到不了帐,我可能又要重发一套。”
  一些做电脑维修的商家走出电脑卖场,去大学宿舍楼下贴传单,提供上门维修服务,赚取更高的利润。老王看在眼里,心中多少有些不平衡:“上门维修的更黑,假如主板真的坏了,在我这里50快钱拿个主板,一装上去就收150,再加30的上门费,一下赚130,他们的那些顾客都不懂啊!我们在电脑城做,来这里的人很多都是懂电脑,赚的钱很少。”但因为缺少人手,也因为身体不好难以长期外出奔波,他没有去做上门维修服务,仍然蹲守在多年前租下的门店内。
未来,继续坚守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整个PC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而DIY市场则加速萎缩,与之相伴的是各地的电脑卖场门庭冷落、关门歇业。广埠屯电脑卖场的规模回归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只剩下了武汉大学校门周边的几个少数几个卖场仍在做着数码生意,其余的都已转变为商场、酒店。
  “现在就是在混。偶尔有些老顾客做了很多年了,会直接过来找我。”尽管仍有熟客,但门店的冷清显而易见,多数时候一天只有个位数的顾客光顾,分销商也数量也在减少。
  他自己缩短了上班时间,经常下午才到店里,一天只工作四五个小时。他周围的商家则一家接一家的离去,剩下一间间空空的店铺和冰冷的铁门。“生意不好做,门面租金还涨价,很多人都做不下去了”。
  不过他透露,现在尽管生意少了,但是利润比原来高:“(二手电脑)收价降低了,打比方说,一台二手机卖600多,收的时候可能只有200多,卖出去就挣三四百。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做,全行业都是这样,都是翻倍的利润。”
  客流的减少促使存货的周转速度进一步放缓,老王的三个店铺内的硬件都已堆积如山。他说自己和儿子加起来手上有200台电脑,“卖不动最后只能贴钱卖,甚至称斤卖”。如今的他已不像往日那般爱笑,而是时常流露出对于现状和未来的担忧。
  谈到对DIY市场现状的看法,老王只是一句带过,似乎并未做过太多思考:“市场饱和了,而且手机也能上网,不是非要靠电脑。”对于未来,他则认为DIY虽会日趋边缘化,甚至变成小众市场,但不会死掉;维修和二手交易也依旧有需求,“只是要不了那么多人了”。
  他看到很多人转行做智能手机,也知道智能手机销售情况比DIY配件好很多,却没有选择转向这个领域。在他看来,市场火爆意味着竞争激烈、利润水平低;更重要的是,他的年龄让他失去了转行的动力:“按我的智商,转行也转得了;但我已经转过一次行了,再要我转,我都五十多岁了,老了,转不动了。”
  对他来说,这几年唯一的好消息是儿子的成熟。除了做硬件的维修和销售,小王还学习了一些软件方面的技能,能帮助顾客处理一些操作系统和软件层面的故障和问题。“他现在是老师傅了,手艺比我好,尤其是软件非常厉害,”说到这里,他露出看了难得的轻松神态。
  尽管赚钱越来越难,老王对于生意的热情也不如往年,但他说只要电脑城还在,他就会把这个生意做下去,直到儿子成家,“那时候,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记者手记:守望者的选择
    采访老王的那天,我将我家中的电脑主机卖给了他,包括AMD X215处理器、七彩虹785G主板、2GB DDR 3内存以及机箱电源,没有硬盘。他收了我260元。价格不算高,但我急于出手,也就并未与他讨价还价。
    算起来,和老王打交道已经有七个年头了。从最初的维修电脑到后来的装机、升级,再到帮他介绍生意,和他见面不下二十次。事实上,这台主机便是我在他这里购买的,只是机箱,所有的配置都已更换。我算是他的老顾客之一,也是他电脑生意的一个见证者,见证了他从愁货到愁卖、门店从热闹到冷清;而他则是电脑卖场乃至DIY行业的一个见证者,见证了这个行业从高峰滑落。
    DIY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在用现在这台主机之前,我在2009年曾配过四核处理器,内存也用到过4G,但我发现对于相当多的应用来说,这些配置已然过剩,更没有升级的需求;于是当对于台式机的依赖降低,我便将它“降级”、出售了一部分剩余性能,并最终将它彻底卖掉。我认识的许多朋友,家中的台式机也早已废弃,不再升级,其功能完全被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替代。
    而包括我在内,许多当年热衷于玩DIY、常年出入于电脑卖场的爱好者们也早已将兴趣转移到了别的方面,很少有人能像当初一样随口回答出当今最主流的CPU、主板、显卡的型号和价格。
    但就像老王说的,电脑DIY虽日趋边缘化,但不会彻底消失;维修和配件销售的从业者们生意惨淡,但生存的空间依旧存在。是转型还是坚守?老王选择了后者,他拓展了新的业务,但不愿放弃过去多年的积累,不愿承担再次彻底转型的风险,但这意味着他必须承受收入的减少、生活压力的增大,意味着他的笑容变为愁容。当然,五十多岁的他可以随时退休回家,但他年轻的儿子呢?或许很快,他也将面临类似的考验。
    面临抉择的不只是老王和小王,也不只是电脑卖场里的从业者们,还有整个DIY乃至PC产业链上的人们。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开始在新的领域做出尝试,但在与那些成长与新生态中的公司的竞争中,过往的成功更多地成为了他们的包袱。接下来该怎么做,值得仍奋斗在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里的每一个从业者认真思考。
本文出自2014-02-24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