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搭讪技巧
- 2013-10-12 17:52:00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向波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对于拍摄纪实摄影来说,最难的是把相机对准陌生人,举起相机之前需要极大的勇气。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组照片:在西藏,一堆手持长枪短跑相机的人,强行围着磕长头的藏民拍照,把姑娘拍哭了,把老人小孩拍得无处可躲。
对于拍摄纪实摄影来说,最难的是把相机对准陌生人,举起相机之前需要极大的勇气。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组照片:在西藏,一堆手持长枪短跑相机的人,强行围着磕长头的藏民拍照,把姑娘拍哭了,把老人小孩拍得无处可躲。这组照片引起了普遍的愤怒和谴责,也让摄影师们在网上社会地位低了不少。如何与陌生人搭讪,如何拍到有感染力作品?纪实摄影师,小林有技巧。
特约作者:林帝浣
没有交流的照片就没有灵魂
网上对摄影者以不尊重藏族同胞的谴责,对于我一个以拍人文为主的摄影者来说,挺理解这些拍照的人的心情,好不容易请个年假,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背着沉重的镜头,一路应付司机和导游的暗算,千辛万苦地来到西藏,好不容易逮住一头特征明显的藏民,哪能轻易放过?再说不拍两张藏民的风情特写,怎能证明自己来过西藏拍过照呢?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所谓大片,光影再优美,焦外再柔和,焦内再锐利,也不过是一些缺乏灵魂和内涵的废片而已。拍摄人文照片,与陌生人的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也往往是很多人的心障。通常拍照的人会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非常胆怯不敢沟通只会偷拍,要不就是胆大包天二话不说冲上去对着脸就来一下。这两种态度某些情况下可以得逞,但对于人文摄影来说,都不是正确的办法。
很多人的旅游或摄影专辑里,对一个地方的描述,通常除了一些万年不变的风光照,就是拍一些像游魂一样的路人,这样的专辑,不管器材高下或技巧高下,通常很难给人更多的感悟和回味,问题往往就出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上。
镇江金山寺的冬天,智正禅师向我合十致意。
我也合十鞠躬之后,才拿起相机拍下这张照片。
 
摄影师必须是一个仁者
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对此,我的答案是,摄影师必须是一个仁者。
所谓的仁者,并不需要高超的学问,或者高端大气的气质,最重要的只不过是一颗推己及人的寻常心。如果突然有个人鬼鬼祟祟地偷拍你,或者突然冲过来在你鼻子底下按快门,想必你也会相当不舒服。推己及人,不打个招呼拍照,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
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有限,如果心态像集邮一样,热衷于把每一个见到的路人拍下来,这样的拍摄会显得浅薄而缺乏深度。当某些场景的光影特别美妙,或者人物的特征使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那么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停留下来,做一些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拍好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远比拍下一百个惊愕的表情有意义。
有些人会不太习惯拍照,在镜头前显得很不自然,这时你要多花一点时间,聊聊让对方能轻松下来的话题,同时也要对场景里即将要发生的事有一些预测,那么接下来的拍摄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当然,此事是不可预测的,有时等了很久,也没有很好的瞬间,也是很经常的。什么时候该等,什么时候不该等,不但是摄影的大问题,也是人生的大问题呢。
香港深水埗街市。
香港人是对镜头最敏感的人群,没有之一。
我和档主探讨了半天猪头去毛的技巧,他才半推半就地让我拍摄了这张照片。
福建南靖一个破旧土楼里,最后的居民刘伯伯,他招呼我一起吃饭。
等了很久,等老人家不再搭理我,开始吃饭和走神时,才按下快门。
搭讪是一门艺术
第一句与陌生人的搭讪,得根据对方的环境或行为决定,不能总千篇一律地像说:“朋友……你听说过安利吗……”,这样显得太缺乏诚意了。通常情况下别吝啬你的赞美,好片子都是夸出来的。比如和老人家的搭讪,“大叔,你身体真好!”、“阿姨,你的孙子真可爱!”是不错的开场白。正在卖东西的,夸夸他货好,正在干活的,夸夸他手艺好,都非常合适。当然见到姑娘,直接夸她长得美会显得有点轻浮,可以变换一下夸的角度,比如“姑娘你这衣服跟环境真搭”(注:只适用于环境优美的地方),或“姑娘你拿着这花真漂亮,来拍一张”。问路然后递烟也是不错的搭讪办法,可以让对方最短时间知道你是一个游客并且带有善意。为对方正在做的事提一点建议,也可以是不错的开场白,当然你对此领域得有点研究,不然别乱建议。我就经常因为给路边正在下象棋的支臭招而引发众怒。
与陌生人的交流,你的真诚和坦率也相当重要,每有提问,我都会毫无隐瞒的回答,让对方能感受到交流的善意。“我来自大城市,你这破地方很破”的心态最要不得。平等的交流,虚心的请教,能让你得到比拍照更多的收获。路上和一个大妈聊天,她慈祥地问我:“孩子多大了?”我说:“25。”她说:“哇你长得真年轻,看起来才四十出头,孩子都25了!”我:“……”
大理古城人民路,康巴汉子造型,是猎杀银镯文艺女青年的标配。
通常爱打扮的人,都渴望成为视觉焦点,只要沟通良好,通常都很乐于被拍。
 
南京老城南的傍晚,我对店主说:“老板你真幸福,有两个老板娘!”
大家都笑了,趁机狂拍。
陌生人也有肖像权
拍摄陌生人,有时会涉及到肖像权的讨论。对此国内此类法律还不完善,一般情况来说,在公众场合下,不扭曲被拍者形象,不做商业用途(在中国的语境下,商业用途特指用来为商品做广告,不涵括摄影作品的发表和展出)都不算侵犯肖像权。拍陌生人时,有人说起肖像权,通常都是玩笑话,你可以用玩笑化解。但有些是很严肃跟你说的,这时对方通常正好是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这时你最好还是别拍,以免成为对方借机发泄的对象。
国外的摄影师通常会带着肖像授权协议书,拍完让对方签一下,在中国的环境里,这种事情不具备可行性,也会引发对你拍摄动机的怀疑。
我的习惯是相机包里会放个小本子,拍到不错的照片,会询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大概住址。(也可以用手机里的电子记事本),有时犯懒会拍完后再拍张附近的门牌号(反正数码照片又不用钱)。此举不光是为了肖像权。对于一张人文纪实照片来说,何时,何地,何人的清楚描述,能极大地增加照片的说服力和故事感。如果对方要求寄照片,也可以随时记下来以免忘记,未来要做回访式的摄影时也会相当有用。这种行为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已经开始接近社会学和人类学里的田野调查,可以把你的摄影专题做得再深入一点。
摄影中与人交往的技巧,其实是比摄影技巧更难学习的学问。说起这个,我经常的口头禅是:拍人文,口才比器材更重要。
杭州宝石山的清晨,健身的人络绎不绝。和路边做爆米花的杨叔聊天,他来自安徽,无亲无故漂泊至此,每天赚到的钱,够一天的花销。
深圳世界之窗,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梦的起点和出发之地。
转悠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拍这个地方。直到我夸这小姑娘长得可爱,她夸张地举起泡面放入口中的这个瞬间。
后记:搭讪是一种观察力
芸芸大千世界,人的情绪总是千变万化的,这一刻对方可能乐于交往乐于被拍,下一刻可能会引致反感。这种观察力,需要在不断拍摄的过程中慢慢修炼。只有被拒绝得足够多,才知道什么是可以珍惜的。
能从对方细微表情言语和动作中,洞察的对方情绪和思考。再融入拍摄者当时的主观情绪感受,才能拍出见心见性的照片。这一点很难,也非常有挑战性,但唯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一张照片来触摸世界的温度。与陌生人对话,是摄影里的大问题,也是人生里的大问题,希望这篇短文能对您略有启发。 
特约作者:林帝浣
没有交流的照片就没有灵魂
网上对摄影者以不尊重藏族同胞的谴责,对于我一个以拍人文为主的摄影者来说,挺理解这些拍照的人的心情,好不容易请个年假,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背着沉重的镜头,一路应付司机和导游的暗算,千辛万苦地来到西藏,好不容易逮住一头特征明显的藏民,哪能轻易放过?再说不拍两张藏民的风情特写,怎能证明自己来过西藏拍过照呢?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所谓大片,光影再优美,焦外再柔和,焦内再锐利,也不过是一些缺乏灵魂和内涵的废片而已。拍摄人文照片,与陌生人的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也往往是很多人的心障。通常拍照的人会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非常胆怯不敢沟通只会偷拍,要不就是胆大包天二话不说冲上去对着脸就来一下。这两种态度某些情况下可以得逞,但对于人文摄影来说,都不是正确的办法。
很多人的旅游或摄影专辑里,对一个地方的描述,通常除了一些万年不变的风光照,就是拍一些像游魂一样的路人,这样的专辑,不管器材高下或技巧高下,通常很难给人更多的感悟和回味,问题往往就出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上。
镇江金山寺的冬天,智正禅师向我合十致意。
我也合十鞠躬之后,才拿起相机拍下这张照片。
 
摄影师必须是一个仁者
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对此,我的答案是,摄影师必须是一个仁者。
所谓的仁者,并不需要高超的学问,或者高端大气的气质,最重要的只不过是一颗推己及人的寻常心。如果突然有个人鬼鬼祟祟地偷拍你,或者突然冲过来在你鼻子底下按快门,想必你也会相当不舒服。推己及人,不打个招呼拍照,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
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有限,如果心态像集邮一样,热衷于把每一个见到的路人拍下来,这样的拍摄会显得浅薄而缺乏深度。当某些场景的光影特别美妙,或者人物的特征使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那么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停留下来,做一些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拍好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远比拍下一百个惊愕的表情有意义。
有些人会不太习惯拍照,在镜头前显得很不自然,这时你要多花一点时间,聊聊让对方能轻松下来的话题,同时也要对场景里即将要发生的事有一些预测,那么接下来的拍摄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当然,此事是不可预测的,有时等了很久,也没有很好的瞬间,也是很经常的。什么时候该等,什么时候不该等,不但是摄影的大问题,也是人生的大问题呢。
香港深水埗街市。
香港人是对镜头最敏感的人群,没有之一。
我和档主探讨了半天猪头去毛的技巧,他才半推半就地让我拍摄了这张照片。
福建南靖一个破旧土楼里,最后的居民刘伯伯,他招呼我一起吃饭。
等了很久,等老人家不再搭理我,开始吃饭和走神时,才按下快门。
搭讪是一门艺术
第一句与陌生人的搭讪,得根据对方的环境或行为决定,不能总千篇一律地像说:“朋友……你听说过安利吗……”,这样显得太缺乏诚意了。通常情况下别吝啬你的赞美,好片子都是夸出来的。比如和老人家的搭讪,“大叔,你身体真好!”、“阿姨,你的孙子真可爱!”是不错的开场白。正在卖东西的,夸夸他货好,正在干活的,夸夸他手艺好,都非常合适。当然见到姑娘,直接夸她长得美会显得有点轻浮,可以变换一下夸的角度,比如“姑娘你这衣服跟环境真搭”(注:只适用于环境优美的地方),或“姑娘你拿着这花真漂亮,来拍一张”。问路然后递烟也是不错的搭讪办法,可以让对方最短时间知道你是一个游客并且带有善意。为对方正在做的事提一点建议,也可以是不错的开场白,当然你对此领域得有点研究,不然别乱建议。我就经常因为给路边正在下象棋的支臭招而引发众怒。
与陌生人的交流,你的真诚和坦率也相当重要,每有提问,我都会毫无隐瞒的回答,让对方能感受到交流的善意。“我来自大城市,你这破地方很破”的心态最要不得。平等的交流,虚心的请教,能让你得到比拍照更多的收获。路上和一个大妈聊天,她慈祥地问我:“孩子多大了?”我说:“25。”她说:“哇你长得真年轻,看起来才四十出头,孩子都25了!”我:“……”
大理古城人民路,康巴汉子造型,是猎杀银镯文艺女青年的标配。
通常爱打扮的人,都渴望成为视觉焦点,只要沟通良好,通常都很乐于被拍。
 
南京老城南的傍晚,我对店主说:“老板你真幸福,有两个老板娘!”
大家都笑了,趁机狂拍。
陌生人也有肖像权
拍摄陌生人,有时会涉及到肖像权的讨论。对此国内此类法律还不完善,一般情况来说,在公众场合下,不扭曲被拍者形象,不做商业用途(在中国的语境下,商业用途特指用来为商品做广告,不涵括摄影作品的发表和展出)都不算侵犯肖像权。拍陌生人时,有人说起肖像权,通常都是玩笑话,你可以用玩笑化解。但有些是很严肃跟你说的,这时对方通常正好是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这时你最好还是别拍,以免成为对方借机发泄的对象。
国外的摄影师通常会带着肖像授权协议书,拍完让对方签一下,在中国的环境里,这种事情不具备可行性,也会引发对你拍摄动机的怀疑。
我的习惯是相机包里会放个小本子,拍到不错的照片,会询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大概住址。(也可以用手机里的电子记事本),有时犯懒会拍完后再拍张附近的门牌号(反正数码照片又不用钱)。此举不光是为了肖像权。对于一张人文纪实照片来说,何时,何地,何人的清楚描述,能极大地增加照片的说服力和故事感。如果对方要求寄照片,也可以随时记下来以免忘记,未来要做回访式的摄影时也会相当有用。这种行为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已经开始接近社会学和人类学里的田野调查,可以把你的摄影专题做得再深入一点。
摄影中与人交往的技巧,其实是比摄影技巧更难学习的学问。说起这个,我经常的口头禅是:拍人文,口才比器材更重要。
杭州宝石山的清晨,健身的人络绎不绝。和路边做爆米花的杨叔聊天,他来自安徽,无亲无故漂泊至此,每天赚到的钱,够一天的花销。
深圳世界之窗,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梦的起点和出发之地。
转悠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拍这个地方。直到我夸这小姑娘长得可爱,她夸张地举起泡面放入口中的这个瞬间。
后记:搭讪是一种观察力
芸芸大千世界,人的情绪总是千变万化的,这一刻对方可能乐于交往乐于被拍,下一刻可能会引致反感。这种观察力,需要在不断拍摄的过程中慢慢修炼。只有被拒绝得足够多,才知道什么是可以珍惜的。
能从对方细微表情言语和动作中,洞察的对方情绪和思考。再融入拍摄者当时的主观情绪感受,才能拍出见心见性的照片。这一点很难,也非常有挑战性,但唯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一张照片来触摸世界的温度。与陌生人对话,是摄影里的大问题,也是人生里的大问题,希望这篇短文能对您略有启发。 
本文出自2013-10-07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3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论坛热帖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业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