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6-7 14:40:4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维基百科说,可穿戴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和先进的电子技术,把时尚电子产品作为服装及衣着的附件,完成相应实用功能的高科技。
其实,术与计算领域的发展密可不分。正是因为计算,可穿戴设备才不断焕发出鲜活的光彩。也正是对于生活细节的亲密互动,才使可穿戴设备不再描述空中楼阁,而是更加接地气。
2012年6月28日,Google Glass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有人说,它让硬件复活了。近日,苹果公司在俄罗斯成功注册申请了iWatch智能手表商标,并宣称苹果可能将准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计划推出该产品。随着苹果、Google、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等科技巨头纷纷进入,只能你刚可穿戴设备迅速成为消费者和创业者关注的焦点,预计到2018年每年的设备出货量可达4.85亿。
可穿戴产业的崛起
随着Google Glass,iWatch,Fitbit健康计步器、Jawbone UP腕带、Nike+ Fuelband和Adidas Adizero F50等产品陆续登场,其背后折射出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令业界兴奋。
在全球许多市场,广泛的可用性和低成本的MEMS传感器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蓝牙4.0等高效节能连接技术,再加上高普及率的智能终端,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良好。
苹果前CEO John Sculley在接受了CNBC采访时也表达了可穿戴设备在未来5-10年将会引发变革。他说:“我觉得我们处在传感革命的起步点。可穿戴设备能让被动传感器监控许多不同的事物。”
针对传言称苹果、Google和三星都在磨刀霍霍发布新品,Sculley的回答很谨慎:“接下来1-2年,我们将会看到版图的一部分浮出水面。”在Sculley眼中,可穿戴技术主要与“芯片和软件”有关,因此他认为:“苹果处在绝佳位置。”
如果说苹果正在卡位,那么微软就在猛追。目前,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网站上公布出了微软的可佩戴增强现实设备专利。
微软貌似也在开发眼镜,后者能够在你参加如球赛、音乐会等活动时即时呈现各种各样的现场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图文,也可以是音频。与 Google Glass 相比,微软在专利中展现的应用场景指向性更强。你不用担心它时时刻刻都在你眼前显示各种信息、搜集各种数据,只用在需要的时候戴上即可。
从专利文件来看,微软是2011年5月提交的申请,而Google Glass 是2012年夏天才发布的,所以不大可能是“借鉴”了Google 的创意。
Forrester在报告中称,当苹果、Google、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这五大平台,以及支持他们的社区开发者都进入该领域时,可穿戴设备才会真正变成主流。
不可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在健康与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领域都有着巨大潜力,它将从很多细微的方面给我们生活带来实质上的改变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举例说,自己有一台Fitbit体重称,可以记录每次测量体重的数据并且将数据发送至手机。这样用户不仅可以追踪自己的体重变化,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更多关于自己身体的信息。
“如果你的妻子站上去,他会知道是你的妻子,如果你的孩子站上去,他会知道是你的孩子。”凯文·凯利认为,这就是智能的表现。
从宏观上看,最初的电脑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后来出现了放在桌子上的台式机,可以放在腿上的笔记本电脑,现在人们更多开始使用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智能手机。
凯文·凯利认为,可穿戴式设备是下一代产品,因为它和我们的身体越来越紧密,而且未来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跟历史上其他伟大产品一样,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必将经历风雨的洗礼。
前不久,西雅图的The 5 Point酒吧成为第一家禁止佩戴Google Glass入内消费的酒吧,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立法者最近又打算修法禁止驾驶中佩戴Google Glass之类的头戴式装置。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不但引发了技术革命,也将引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一场穿越的复古
如果回溯过去30年历史,你会发现可穿戴设备其实算是复古。
起初,可穿戴设备是冲着加强或延长服装的功能,通过多个项目,作为对比,寻找突破点,其中最主要的要属史蒂夫·曼提出的“反监视,或者说逆向监视”的概念。
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观点,甚至出现在《007》、《终结者》等一批好莱坞科幻影片中,让影迷看得热血沸腾。
上世纪80年代,计算器手表的出现,无疑是可穿戴设备的雏形。
1989年,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在其推出的《龙珠Z》漫画中创造了一种“战斗力侦测器”,这是一种像眼镜一样戴在头上的东西,佩戴者可以通过目测,看出每一个人的战斗力数值。
进入新世纪,伊利亚·弗里德曼设计了一个可以隐藏的麦克风蓝牙耳机,外观上是一对耳环,独具匠心。类似的,像包括彩色摄像机的间谍领带,插电后为双手保暖的USB加热手套等可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可穿戴设备甚至入侵了艺术领域。艺术家Neil Harbisson,天生色盲,从2004年起他就开始配备一种被称为eyeborg的电子设备——后者能将识别颜色的频率并能将其转换成声音。Nautilus将这种艺术运动成为"transhumanism(超人类主义)"或"posthumanism(后人类主义)。
2008年,聪明的Twitter用户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名为“掌上的鸣叫”的T恤衫,利用Java应用程序将Twitter那只小鸟做到了胸前,并接了一个高音单元,使之可以吹泡泡发声。
2009年春天,在“可穿戴技术气氛”项目中,大家纷纷自己动手,设计可穿戴设备。ZED手机头盔,大大解放了车手,滑雪者,健身教练的双手。
应该说,可穿戴技术应用监测和实时反馈,能够提升运动员的处理能力,并降低之前组件的成本,具有广泛的试用前景。
后来,在电动雏菊嘉年华以及洛拉帕罗扎的音乐会上,一群穿戴着电光四射衬衫的年轻女孩,这些漂亮宝贝成为了夜间生活和娱乐行业的宠儿。可穿戴设备也登堂入室。
在服装大师迈克尔·格拉齐亚诺的推荐下,DEADMAU5,酷玩和安迪·摩尔等一批艺术家,也穿上了这些贴着时尚标签的服装,出现在度假的海滩,疯狂谋杀着胶片。
索尼爱立信联手伦敦时装学院举办了数字化服装的设计比赛,获胜者是一个蓝牙技术的鸡尾酒礼服。只要有人尖叫,它就会相应地发光发亮。
在纽约市创意集市上,扎克以MakerBot成名曲“Hoeken史密斯”制作的键盘裤子在“时尚黑客”研讨会上风靡一时。数字眼镜抬头显示器(HUD)的原型正在开发中。美国军方希望将全息光学显示技术佩戴在士兵的头盔上。有人甚至将“可穿戴技术:供电艺术和时尚。”搬上了阿姆斯特丹的节日秀的舞台。
据ABI研究公司,由于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兼容性相对容易,预计到2018年每年的设备出货量可达4.85亿。
Google Glass效应
2012年6月28日,Google通过I/O产品发布会发布了划时代的穿戴式IT产品——Google Glass。
它集合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等功能。一块右眼侧上方的微缩显示屏,一个右眼外侧平行放置的720p画质摄像头,一个位于太阳穴上放的触摸板,以及喇叭、麦克风、陀螺仪传感器和可以支撑6小时电力的内置电池。
虽然高达1500美元的预订价格,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Google Glass无疑为行业传递了一种未来趋势。
Google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称,这副眼镜改变了他的活动方式。
他举了一个例子:将自己的儿子用双手反复抛向空中,谷歌眼镜可以拍照并记录这一时刻.布林说:“用智能手机或照相机根本无法做到.”谷歌产品经理史蒂夫・李则表示,打造这款眼镜的目标是提升人们的社交生活,不是炫耀技术.谷歌Project Glass团队主管巴巴卡・帕韦兹称,希望人们能把科技穿在身上——眼睛、耳朵和手。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尼克・比尔顿,甚至将谷歌眼镜与历史上的印刷机和电影的发明相提并论,认为这一技术将改变世界.他说:“当这项技术成熟,我们就能获得解放.可穿戴计算机将使我们摆脱紧盯4英寸屏幕的生活.我们不再需要无时无刻看着设备,相反,这些可穿戴设备会回过来看着我们.”
Google先拔头筹,后来者蜂拥而至。
坊间对于苹果要推出iWatch的猜测甚嚣尘上,有人预测可穿戴设备预计将达到市场的下一个浪潮将是智能手表。
ABI Research的预测2013年将会出现120万只智能手表,其中就包括苹由概念设计师Anders Kjellberg设计的智能手表—iWatch。
这款手表内置了iOS系统,并且支持Facetime、WiFi、蓝牙、Airplay等功能,同时最令人惊喜的是,iWatch支持Retina触摸屏,这款手表看似和iPod nano一样,也具备16GB的存储空间,令人兴奋的是iWatch还具备8种个性化的表带。
离大众化越来越近
硬件的高度集成和低端化的蓝牙使得可穿戴式设备离大众化越来越近。
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IC(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会提高一倍,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会相应提升一倍。到目前为止,高性能的ARM处理器被广泛应用到功能设备领域。
而现在的IC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CPU。除了处理器之外,还包括了FlashMemory(闪存芯片)、I/O接口这样的一些接入单元,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复杂度降低。
比如在一款计步器产品里,它的芯片能够采集和计算步数并加以分析,同时也承担了数据的上传和传输功能。当在计步器内植入高度传感器时,它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2米,也就是说,将计步器提高0.2米,它是可以监测高度变化的,这个用来采集爬楼的数据。现在一般把这个称为SOC(片上系统),在这上面集成了所有需要的硬件功能。
另外一方面,蓝牙4.0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可穿戴式传感器的发展状况。此前的可穿戴式设备大多需要有线连接到电脑或者相应设备上。据向怡宁介绍,“无线蓝牙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可穿戴式设备的成本大幅降低。”
首先蓝色4.0具有超低能耗,只需一粒普通的纽扣电池,就可以支撑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次,苹果此前的产品对蓝牙功能相当封闭,一款App要想访问,要先得通过苹果的认证,这个过程十分漫长。第三,厂商的硬件里加上苹果的蓝牙芯片,更抬高了可穿戴式设备的制造成本。
但是蓝牙4.0标准出来以后,从iPhone4S开始,到iPhone5、iPadMini、iPad3、4,全部支持蓝牙4.0的硬件协议。而苹果公司作出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向开发者开放蓝牙4.0的API,使得开发无需申请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也促进了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目前,在Android系统中占份额最大的三星也在新品手机中开始支持蓝牙4.0,这也成为未来移动设备的一个标配。
卖场难见踪影 电商“打得火热”
从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调查来看,目前还只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尽管易迅、淘宝等电商平台的销售都比较火爆,但不论是销量还是产品的数量,都无法与传统的IT产品甚至是智能手机想比较,而具有“IT风向标”之称的中关村更难觅可穿戴式设备的踪影。
6月3日,记者在中关村各大卖场里,打听了十数人,不管是导购员还是店老板,几乎都不了解可穿戴式设备。而记者在遍寻了三个卖场之后,终于在一个卖导航仪的店铺里找到唯一一款算得上可穿戴式设备:某导航仪公司生产的“山寨”智能运动腕表。
某电脑城里的智能手表
记者率先来到海龙大厦,并向进门就围过来的几名导购打听,哪里可以买到智能手表或者智能腕带这类可穿戴式设备,这些导购的反应都是迷惑不解,有的甚至反问记者,“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干什么?”。
在记者简单解释之后,几位导购员还是摇头表示不了解,有一名男导购甚至建议记者去体育用品专卖店去找。在记者几番寻觅和询问下,一名导购员迅速做出反应:“你说的是计步器吧?”记者点头表示同意后,按照导购员的提示来到与海龙大厦一街之隔的科贸电子城。
记者在科贸一个宽度不足一米的柜台前看到了智能腕带的招牌,不过记者还没看到现货,老板就要价6000元。接着和记者在海龙的遭遇一样,被询问的导购和商家纷纷表示不知道有没有卖智能腕带或者手表类的可穿戴式设备。
最后在一家卖导航仪的店铺里,老板给记者展示了一款由该品牌推出的智能手表,根据老板介绍,该产品可以提供跑步距离、速度/配速、卡路里消耗等个人运动记录;还可以虚拟配速为使用者建立一个目标,有效帮助训练;还可以数据同步,自动上传到网上。而这款手表售价高达980元,并且还没有现货,要预定。
不过,当记者问有没有Jawbone up或者FitBit等产品时,老板表情很茫然,表示没听说过,并向记者保证中关村除了他们家店之外再没有第二家店铺有卖相关产品。
而事实上,在记者随后到鼎好电子城寻找的过程中,的确再也没能找到第二款可穿戴式设备的销售店铺。
相比中关村的冷遇,电商平台则要热闹许多。据易迅网相关人士介绍,自易迅在国内独家开售Jawbone UP智能手环以来,抢购十分火爆,“近千条手环在三天内被抢购一空。”
该人士介绍,由于国内正品货源较少,易迅第一批的备货占到了国内正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易迅正在着手准备第二批的首发。据易迅统计,在购买用户中,IT数码发烧友以及一二线城市的白领用户,对这款手环更为青睐,他们一方面寻求新奇特的使用体验,另外一方面也表现了期望借助高科技提升健康和生活品质。
名为Moissanite的用户这样评价他购买的产品:“Jawbone UP 2的睡眠监测功能很吸引人。相对咕咚来说,防水功能、成熟的设计、更完善的客户端能秒杀咕咚了。但缺点是本土化严重不足,比如社交模块分享和食物记录等在国内完全是鸡肋,数据网站也会有被墙的风险。”
淘宝上也有不少卖可穿戴式设备的卖家,不管是Nike+FuelBand还是Jawbone UP 2,甚至是一些不常见的智能手表和手环,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淘宝都有得卖。以Nike+FuelBand为例,销量第一的卖家在30天内售出了719件产品,而Jawbone UP由于货源紧缺,销量相对要小一些,排名前三的卖家月成交量都在100件左右。
在店铺名为“HHBBGo新奇酷”的淘宝店里,几乎能够找到目前国外已经开卖的所有可穿戴式设备,甚至是还没上市的Leap Motion 3D运动控制器以及Myo运动控制臂环都可以由卖家帮为预定。
据掌柜Barebat888介绍,自他去年2月份开店以来,一直就关注各类可穿戴式设备,目前他店里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是Nike+FuelBand,“主要是货源充足,产品好,售后服务也好,”
在Barebat888看来,尽管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市场还需要时间来接受,另外除了耐克以外,其他公司的产能都不行,经常缺货。”
国内创业者押宝智能穿戴产品
和任何领域一样,可穿戴式设备在中国也有“落地”的产品,有的瞄准健康管理和运动领域,有的借助社交和用户平台来发展。要在国内落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提供本土化的服务。
比如来自成都的创业公司咕咚网即将推出的咕咚手环,尽管外观看与Jawbone UP非常相似,被网友调侃是Jawbone UP的山寨版。
但咕咚网总裁申波却觉得冤枉,“你看那些做智能手表的,无非就是表面圆的或者方的,模块也差不多,不能说谁先出来,就是抄谁的吧。”
据申波介绍,咕咚网在2011年底决定做智能手环后,不断找设计公司选型,迭代了好几个版本,而现在的这个外观版本在2012年上半年就拿到外观专利了。
在申波看来,本地化的软件服务以及社交分享是咕咚手环的一大特色。通过“咕咚运动+”这款移动端的 App,利用手机的 GPS 定位技术,用户能够自己的运动轨迹、里程、速度、卡路里燃烧,并且能分享到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与自己的朋友进行比照,或者同朋友进行运动量的 PK。
这样,通过运动信息在社交平台上的展示和互动,刺激用户之间产生竞争心理,同时伴以娱乐化的情境,从而达到激励人们进行健康运动的目的。
咕咚智能手环
此外,咕咚网的产品范畴不仅是在运动方面,未来将更深层次地涉足医疗健康领域。
通过即将推出的咕咚手环记录运动信息,以及纽扣式的体感设备记录人的血糖血压等数据并上传到云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辅之以专家在后台的专业指导,从而让个人的家庭式健康医疗成为现实。申波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云+端”,也就是通过独立的硬件终端收集数据并汇总到云上。
不久前,咕咚网宣布和百度云展开合作,现在咕咚运动的App数据和网站后台数据存储都已经在使用百度云的服务。因此,咕咚的数据业务也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的确,手环的硬件一次性销售出以后,后端的软件和增值服务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而挖掘这个过程也给了咕咚更多盈利的机会。
与咕咚网推自有的APP相比,大麦健康则选择将现有的设备与微信平台打通。
据大麦健康联合创始人、产品总监向怡宁介绍,目前大麦健康是与微信进行合作的第二家硬件厂商。与微信的配合能够帮助大麦健康方便地获取微信后台的用户信息,如姓名、性别、所在地等,将来还会进一步掌握好友关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交圈。
据他介绍,大麦健康的创新之处在于公众账号关注注册,也就是说,用户只要在微信上面关注了大麦健康的公众账号,就不需要繁琐的手机、邮箱、密码等手续。
易迅网借助Jawbone UP的独家代理销售也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更多作为,据易迅相关人士透露,未来腾讯将与软件应供商有深入的合作,比如增加QQ空间、腾讯微博的数据分享,让可穿戴式设备实现社交网络化,甚至单独为中国网友开发一些功能。
记者手记:硬件容易数据分析难
可穿戴式设备最先在健康以及运动领域落地,业界普遍的共识是,一方面这类设备相对简单,另一方面比较符合目前社会主流人群的健康和运动需求。
本次电脑报记者采访的两家国内可穿戴式设备的创业公司都是基于这两个领域。通过对用户身体各个健康以及运动数据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用户体制和健康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数据给出一些睡眠、饮食、运动等个性化建议,让用户保持较为稳定的身体健康状况。
但实际上,硬件的设计再帮,后续数据的分析则成为可穿戴式设备的难点。两年前,记者曾与一位国内在做健康医疗的创业者闲聊,当时他就开发了一款类似夹子的可穿戴式设备,专门记录人体的睡眠状态并进行健康分析,给出睡眠分析报告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建议。但当时正是苦于这个后续的健康分析,他的特长在技术段,而数据分析却需要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和机构来进行,跨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在可穿戴式设备后续的用户数据分析上,产业链上端是缺失的,”正因如此,两年过去,他的创业项目还在探索中。
记者也注意到,在目前不论是Jawbone UP还是FuelBand,后续的数据分析都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尽管融入社交元素,能够让好友关系形成竞争氛围,督促用户锻炼,但有调查显示,很少有用户会连续使用超过半年。如果不将产业链的后续打通,这种模式很难让用户对可穿戴式设备保持长久的热情。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