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二):当海归光环不再
- 2013-9-28 17:43:5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海归曾经是人才、高薪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暴增,海归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含金量下滑的趋势。这一形势也使得海归不再稀缺,就业形势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乐观。在激烈的求职大军中,海归光环正在消退。
海归曾经是人才、高薪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暴增,海归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含金量下滑的趋势。这一形势也使得海归不再稀缺,就业形势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乐观。在激烈的求职大军中,海归光环正在消退。
海归的求职生涯,就像指向不同方向的路标一样,因学习态度、留学目标和求职心态不同而走向不一样的道路
不同的IT海归,不同的求职路
去年10月初的一天,北京秋高气爽,阵阵秋风将酷暑彻底驱散,明媚的阳光则阻挡着严寒的到来。
卢瑶从国贸附近的一幢写字楼走出,心中却充满了寒意。她用披肩的长发遮住脸颊,但沉重的脚步让她难以掩饰心中的落寞。
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似乎一切都在与她作对。过去半年里,她往返于伦敦、上海、北京等地,不断更换住所;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她投了数百份简历,却只收到了个位数的面试邀请,其中一些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前往。
这天上午,她应邀前往一家她所向往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面试,然而她没能抑制住自己动荡的心态,在面试官面前表现不佳。“主要是我自己的问题,他大概觉得我并不是很想长期留在这里,”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卢瑶语气平静,眼神中却依旧流露出一丝不安。
这次挫折几乎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一向自信的她头一次怀疑起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如果没有去留学,她也许会进入eBay工作,和她的许多同学一样在上海拿着体面的收入,过着还算稳定的生活;但此时的她,却一个人漂泊在北京街头,面对着就业的难题。她的要求并不高——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人机交互设计师,待遇不低于她本科毕业时能够拿到的水平。但现实却远比她想象得困难:在校园招聘中让她青睐又提供这类岗位的公司很少,而社会招聘中,她想去的企业或者不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或者开出的待遇过低,无法让她感到应有的尊重。
一路上,她思索着自己未来的方向;回到自己位于北三环外的出租屋内,她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继续按原有的计划寻找心目中理想的工作。
卢瑶本科期间就读于同济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经过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习,她意识到枯燥的软件开发工作无法让兴趣广泛的她感到满足,真正让她向往的是UI设计。于是她在结束eBay的实习后没有选择留下,而是远渡重洋,来到英国伦敦一所名校攻读人机交互专业。
尽管同样是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科,但她就读的这个专业项目偏重设计,和软件工程专业跨度很大,这让她一度很难适应。“要想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只看老师指定的那些材料远远不够。”她陷入焦虑和迷茫,但凭借决心、努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她在导师和来自各国的同学的帮助下逐渐走上正轨,也愈发喜欢上这个方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卢瑶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也十分喜欢英国的文化。以一个不错的成绩毕业之后,她计划留在英国,于是在导师的介绍下进入了伦敦一家设计类咨询公司实习,为诺基亚做报告。但找工作的难度却远非找实习所能比,那时正值2011年夏天,英国遭遇经济危机,失业的年轻人走上各大城市街头,引发了一场轰动世界的骚乱。相比之下,IT类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算不错,卢瑶同班的几位有工作经验的中国学生都找到了工作,但她这只“菜鸟”却屡屡碰壁。
到了第二年春天,卢瑶仍没有斩获。父母希望她回国,她无奈飞回家中与父母“谈判”,争得了一张期限只有一个月的往返机票,再次前往伦敦找工作,“就一个月时间,找不到就回去”。但那个月不堪回首:之前租的房子到期,她不得不另寻住处,新的屋子里有臭虫,她被整整咬了一个月,找工作的事情也依旧毫无结果。“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真的是留不下去了,什么都走不通,那就乖乖回来吧。”
回国后,卢瑶来到北京求职。最终在去年11月等到了一个真正赏识她的面试官——也是她如今的领导。这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开发硬件,希望招她去做UI设计师,这也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而她获得的待遇是不算高、但符合期望的薪水,以及这家公司的期权。一年后,她参与开发的产品顺利发布,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回忆起当初那段经历,她感慨万千。
在卢瑶看来,她并不是一个典型的IT毕业生;谈到“IT男”,她甚至还不时流露出不屑的神态。而与她同一年来到伦敦留学的肖旭则是个主流的“IT男”,他的就业之路也远比卢瑶顺利。见到肖旭时,他刚刚完成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职MBA面试。如今在一家国际IT巨头担任技术顾问的他希望MBA能有助于他在公司内部的晋升。他告诉记者,公司的许多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出身,工作几了年后再去攻读MBA。
家住北京的肖旭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的电信工程与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的安排,他在大四那年来到伦敦一所学校学习。在这一年里,他了解了英国的教育体系,并决定继续在英国攻读硕士。
“出国是因为我希望有国际化视野,同时我也需要一个硕士,国内的硕士时间太长了,英国的硕士才一年,时间成本低。”
肖旭了解英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自己想留下来并不容易,同时他对于在国外做IT也并不热衷,因此早在硕士课程开始之前,他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目标——毕业后回国,进入知名IT企业。“留在那边意味着经验、钱,但你必需忍受寂寞,忍受孤立。”在他看来,语言壁垒和文化壁垒让他很难在英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我希望发挥出100%的能力,所以选择了回国。”
由于专业跨度不大,此前也已在英国读过一年书,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上课、做项目、写论文、考试都能应付自如。在学习之外,除了社交、旅游,他将很多精力放在求职准备上,在网上搜寻各大IT公司在国内的招聘信息,并反复修改简历、查看面试经验总结。
2011年3月,国内的春季招聘启动,他选择性的投了几份简历,并收到了惠普的面试邀请。为了赶上这次面试,他在连续的几门考试开始之前“打飞的”回到国内,面试结束后又匆匆赶往伦敦。准备充分的他顺利通过了面试,考试也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考试结束后,许多同学欧洲周游,他则迅速返回国内,利用暑期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于8月份正式入职。事实上,当时他尚未拿到毕业证,但提前进入公司让他更早地融入了工作环境。
比起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本科同学,肖旭的入职待遇并没有明显优势,但他并未因此失望。“如果回国,你会发现你周围的人已经工作一两年了,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可以升职、跳槽、转型,这个过程中待遇都会提升,你在短期内追不上他;但长期来讲,一个更好的学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卢瑶、肖旭、方岩为化名)
留学的收获:视野与动手能力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出国留学总人数接近40万,今年预计将超过45万;今年1至7月,该中心服务的归国人员达到16万,超过了去年全年服务的总人数。
教育推荐引擎决胜网的CEO戴政将留学比作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早年懂计算机和懂英语的都是稀缺人才,现在这些都是基础技能了,留学也是一样,(海归)要接受这种现状。”
戴政已在国内互联网领域打拼了十余年,拥有多家知名公司的任职经历,也曾前往新西兰留学。在他看来,留学虽然无法像过去一样带来“光环”,但出国能让自己拓宽视野,并修正自己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这些是在国内难以获得的。
在记者接触的数位有过留学经历的IT从业者中,谈到留学期间的收获,“拓宽视野”是最普遍的答案。当然,对于“视野”,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卢瑶最关注的是西方的文化和艺术,肖旭则表示在项目中与外国人合作、了解不同国家的人的做事风格令他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动手能力的提升与项目经验的积累也是常被提及。
去年从普渡大学拿到计算机硕士学位后进入Twitter工作的冯威告诉记者,在国外学习期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大量的实验课程,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锻炼。“国内的实验大多是已经把框架搭好了,只要看看实验指导,即便没有完全理解都可以做出来。国外的实验则几乎是从零开始,你需要自己动手把所有部分实现出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还得去学习,把它真正搞懂才能做出来。”
同样对国外学校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感触颇深的还有方岩。
方岩从小就对电脑与互联网兴趣浓厚,但本科就读化学专业的他在留学之前从未系统学习过IT方面的知识。而通过在澳大利亚一所名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他在硕士毕业后顺利地在当地找到了一份银行后端运维的工作,年薪10万澳币(约合57万元人民币)。
方岩认为,国外的教育与国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项目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他回忆起了商业系统开发课上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是开课的第一天,老师是一个穿着嬉皮士风格的中年男人。他一走进教室就把桌子一拍,把书一摔;我们吓了一大跳,以为他是心情不好,没想到他张嘴就骂:‘你们这群饭桶,你们以为坐在我的教室里就能过我这门课吗?设计一个系统的最大精髓就是为客户服务,客户是 IT的根本,所以你们要打动客户而不是打动我。’他让我们立即走出教室,寻找客户:‘大公司也行,面包店也行,你就问他们需不需要设计系统,对系统有什么要求,按他们的要求去做。等学期末结束时,拿到他们的反馈给我打分。’”
当然,像这样开口骂人的老师并不多见,但方岩修读的数门课程都要求他们走出校园,与客户交流;而当地的许多企业也乐于配合这样的教学体系,不仅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在项目完成后还会认真给他们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课程要求下,方岩开始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最终进入了他后来工作的那家银行。实习的面试简单得令他吃惊——给一台服务器安装Windows Server。不过,开始实习后,他却发现对方几乎没有给他适应的时间,而是让他直接上手做事:“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一个学生看待,而是当成一名正式员工,好在他们的工作和我在学校里做的一些项目非常类似。”
由于不满足于有限的上升空间和单调的生活,他在入职后不久便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移民的打算,回到国内。此后的两年内,他先后进入一家科技媒体和一家,他在职场上颇为顺利;在他看来,留学所学的知识没有对他的工作带来多少直接的帮助,但在此期间培养的对于项目的理解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他获益匪浅。
IT企业:对海归并无特别倾向
谈到回国就业,卢瑶、肖旭、方岩都表示,仅凭一张国外的学位很难在应聘获得加分。
“留学生在这个年代并不那么吃香”,肖旭认为,留学生就业不再有明显优势是由于之前的一些留学生没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留学生往往意味着家底雄厚,缺少拼搏的心气,做事的方式可能没有那踏实;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但这些问题确实是普遍的现象。”
他建议国内的大学毕业生不要抱着“镀金”的心态去留学:“想镀金可以,但这并不适合应届生;如果工作了几年再去读,这个‘金’或许真能镀上。”
不过由于IT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稀缺,不同于许多行业因经济危机而就业形势低迷,IT类毕业的就业情况相对良好。在美国,为鼓励更多人学习编程,非营利组织Code.org于今年初拍摄了一部短片,邀请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杰克·多西等多位知名企业家现身说法;据该组织创始人哈迪·帕托维(Hadi Partovi)介绍,未来10年美国需要约140万程序员,但毕业生仅有约40万人。
人才缺口给了IT类毕业生留在海外工作的机会。方岩表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名校读书的IT学生在当地找到工作的难度不大;卢瑶、方岩也称,尽管欧洲就业形势更严峻,但如果有过从业经验,IT类留学生毕业后依旧有不小的机会留在当地工作。
国内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CSDN创始人蒋涛表示,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许多企业迫切需求IT人才,但由于教育体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的IT毕业在技能层面难以匹配企业的需求;相对而言,国外的IT教育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培养出的IT毕业生也能够更快速的与企业对接。
这是否意味着IT类专业的海归相比国内的毕业生在应聘时有一定优势呢?面对这个问题,几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现得较为谨慎。
一家在美国上的互联网公司的研发工程师段先生刚刚参与了该公司今年的校招工作。他表示,公司内有一些海归,但比例不高,“个别人能力非常强,但整体而言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他透露,公司并没有专门针对海归的招聘计划,在校招时也不会对留学生有特别的倾向。
高德人力资源负责人也称公司在招聘时不会特别在意海归背景,“但如果是毕业于类似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或者出自技术对口的实验室,那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背景。”
一些有实力的互联网巨头则有专门的海外招聘计划,会前往国外招募人才,但偏向于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非应届毕业生。阿里巴巴今年5月已在硅谷进行了一轮招聘,10月与明年3月还将再做两轮海外招聘,地点分别是硅谷和西雅图。阿里巴巴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管戴珊告诉《电脑报》,阿里巴巴希望招募的是在Google、微软等公司工作的技术人才,以帮助公司解决当前面临的“尖端的技术挑战”。为了吸引这些海外技术牛人,阿里巴巴除了给出与美国IT企业相匹配的待遇外,还许诺更大的上升空间。
友盟副总裁蒋桦曾赴英国留学,毕业后先后在三星英国、CGI等公司工作。她表示,留学生个体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在应聘一些特殊岗位,例如海外业务负责人时,留学背景会有一定优势。她建议留学生毕业后尽可能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不管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对你回国就业有所帮助。”
业界谈留学:海归就业最大问题是心态不稳哪些毕业生适合去国外留学?海归在就业中有哪些优势?面对待遇上的落差,他们应如何调整心态?围绕有留学意向的IT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几位熟悉海外留学的资深IT从业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戴政
决胜新教育联合创始人、CEO。原去哪儿副总裁,此前就职于8848、新浪、当当等多家互联网公司,曾赴新西兰留学。
蒋桦
友盟副总裁,曾任职于三星英国、CGI等公司,拥有英国皇家伦敦大学商业管理系统硕士学位。
韦晓亮
极智批改网联合创始人。曾任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助理、留留学网创始人、新东方托福、GRE教师。
有条件都应该出去走走
电脑报: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戴政:我是工作以后才去的,当时卖掉了一家公司,觉得应该出国去充充电。留学让我增加了视野,而且国外的教学方式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国外更多是研究式、启发式,国内更多是填充式的。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人的思考方式也有很多变化,修正自己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
蒋桦:当时是想去看下其他的东西,也希望在职业上有所突破。我本科学计算机,工作一段时间后想往管理和商业方向走,所以就读了一个计算机学院和商学院合作的课程。选择英国主要是想了解欧洲的文化。最大收获是挑战自己,在国外很多事情都和国内不一样,要融入新的社会、接触新的朋友,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电脑报:您认为国内IT专业的毕业生中,哪些人适合出国留学?
戴政:有条件都应该出去。哪怕是去一些费用较低但不那么大众的地方,哪怕是只读一年,哪怕换专业,都应该出去。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部分文明程度较高,出国有助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修炼。
韦晓亮:目标明确,有技能。只是成绩好没用。有些人学校很好,成绩单很漂亮,但不能做事情,那有什么用呢?公司招你不是让你去考试的。
电脑报:IT专业的学生选择国家和地区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韦晓亮:首选当然是美国。要更多参考专业排名而不是综合排名,也不要过度考虑地理位置。IT不像商科,更多学的是本事,社交不那么重要,一个学校里的社交圈就够你去维系了。硅谷实习机会是很多,但你未必能去斯坦福或者UC伯克利这样的学校。
电脑报:对于IT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留学前可以做哪些准备?在国外学习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哪些技能?
戴政:出国之前,语言一定要过关,建议找中介帮忙申请,有条件还应该积累游学、交换、实习的经历。出去之后,各国都有类似硅谷的创业中心,有IT企业、研究院,可以利用开放日去转一转,或者申请成为大企业的发布会上的志愿者。这对你毕业之后进入IT企业会有帮助。
蒋桦: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国外什么事情都要靠你自己,整个环境都是和国内不一样的。从理论知识来讲,中国学生都非常不错了,但国外学生在项目经验上更丰富,演讲的能力、沟通能力会更好,国内的学生可以花一些经历培养这些能力。
韦晓亮:托福、GRE就不用说了。从学术角度说,要看你去留学的研究方向是否是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不是,转型起来会很困难。我遇到一些名校的学生,硕士读的方向和他们的职业完全不挂钩,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就没有半点优势,就会很郁闷。尤其是读硕士,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要能支撑未来的工作,不能等到工作之后再完全现学。
海归求职中的优劣势
电脑报:在IT、互联网企业中,有没有哪些类别的公司对于招聘海归有明显的倾向?
戴政:互联网公司是比较愿意招海归的,只是海归自己要把定位放正,不要认为自己留了学就希望有更好的待遇。
蒋桦:没有很明显的倾向。从海外回来的学生也并不都是一样的,企业还是会看个人是否适合它的理念和做事方法。某些具体职位会有偏向,比如如果一个公司想招聘负责海外业务的人,留学的背景就会有优势。
韦晓亮: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特别的倾向,最终还是取决于应聘者的技能。我的很多学生回国之后在IT公司工作,也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些个体可能在留学期间实习或者接触的项目让他有了优势,但作为群体而言海归在IT领域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电脑报:IT类专业的海归和国内学生比起来,在应聘时和工作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戴政:首先语言上肯定是有优势的。其次,在海外独立生活有助于性格的历练,待人接物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进入公司后,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有留学的背景,在晋升时就会有天然的优势。劣势主要是心态,一些海归不稳定性更高,他们觉得自己背景很好,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开始。
蒋桦:国外的大学都会有求职服务,会教学生怎么写简历和求职信。国内高校这方面的服务可能还相对薄弱,因此一些应聘者的简历可能不是那么规范。在这些方面,如果受过基本的培训,海归会有一些优势。另外,国外会更鼓励你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会影响你看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但是不是优势因人而异。
韦晓亮:相对而言海归对模式比较容易领悟,比较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因为他们在国外见得更多。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书,毕业后进了苹果工作,明年会来我们公司,他在回国选择公司时不想进大公司,因为他已经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工作了;他会更看重成长性,以及工作的意义,而不是待遇。在技能层面,刚毕业的海归一点优势都没有。至于劣势,主要是不够接地气;有些人过高地评价自己了。
电脑报:一些留学生回国后会感到很强烈的落差,刚开始工作时的待遇可能不如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大学同学,他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适应这种情况?
戴政:首先要接受现状,就是留学已经和计算机、英语一样变成了基础技能。你读了书回来后确实有可能在职位和待遇上不如已经工作了一两年的同学,但你要知道有初中毕业的人拿的薪水比博士毕业拿的还多。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海归有可能因为留学经历、海外独立生存能力,让这个差距快速缩小,进而赶超;只要耐得住寂寞、刻苦工作,当有晋升机会时,领导通常会在同等情况下选择背景更好的人,这时候留学生会有一定优势。
蒋桦:这取决与你去留学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你留学可能不只是为了读书,还希望更好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这些方面的收获很难直接反映在待遇上。 
本文出自2013-09-30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38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论坛热帖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业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